清真焖子怎么做好吃?
2018年12月,在天津南开区,一男子因食用“清真焖子”后中毒,送医救治无效死亡。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天津的赵先生和好友去一家小吃部吃东西,点了两份“清真焖子”(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食欲),配着吃了一个大馒头。 可是,赵先生吃了小半碗“清真焖子”之后,就觉得身体不舒服了。 开始拉肚子! 腹泻不止! 随后,更是直接晕倒在了厕所里……
等赵先生再次醒来的时候,人已经在医院里了。 原来,赵先生的家人发现他久久没有回家,便出去寻找,最终在厕所里找到了他。 这时,赵先生已经陷入了昏迷状态,且体温很高。 家人赶忙将他送往医院。 但这时,已经晚了。 因为食物中毒,赵先生出现多器官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而导致赵先生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很有可能就是他所食用的“清真焖子”。 什么是“清真焖子”? “清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元末明初的《元典章》中,是指“回回民族所信仰的安拉的教义”。 所以“清真”的本义是形容洁净、纯一。 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清真”的定义是这么描述的: 指食品纯正无污染;
②引申指洁净、清亮。 因为“清真”有“干净”“新鲜”的意思,所以不少人认为,只要是含有“清真”二字的饮食,必然营养、健康又安全。 其实啊,“清真”这个词跟宗教关系可不大,它仅仅是一个形容词而已。 比如,我们常说的“清真火锅”“清真餐厅”中的“清真”,就是指这种食品具有“清真”的味道、品质或风味。 用大白话说就是: 食物做得比较干净呗。 但是,用“清真”来形容食物,可不是咱古代文人的发明。 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宋朝。 据宋人张端义的记载,当时就有经营荤素菜肴的馆子,而其中一些荤菜的做法,却是以素料代荤的。
有人提出质疑:那能吃的出来吗? 张端义非常爽快地回答:你尝一下不就知道了。 于是,众人纷纷举筷,尝试这些看起来像荤实际上却完全素的菜肴,结果发现,竟然真的分辨不出来! 可见,用“清真”指代无味或者少味的素食,是非常靠谱的。 而那些看起来像是荤菜的素菜,也正好符合现在人们追求健康饮食的标准。 在我看来,“清真”这词儿呀,简直是为素食者量身打造的。 一听名字就干净、清香,而且还富有内涵。 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