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喝的什么作用?
“体育系的学生连这个都不懂啊!”——《运动竞赛大脑》第一章 引言 “竞技训练的科学基础”这问题可太大了,我本科是运动生物科学(人体运动解剖学)专业,研究生转的竞技心理学。虽然专业方向变了,但是仍然对这个问题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不妨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任何训练方法都是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的。如果没有相应理论知识作为支撑,训练就很有可能走上盲目、低效甚至伤害队员健康的道路。当然,我们所说的训练理论并不是指某项技术动作的训练方案。
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常见的训练理论有:
1. 体能主导类:以肌肉力量、耐力、爆发力、灵敏素质为主。
2. 技能主导类:包括球类运动(足球、篮球等)、武术类(拳击、散打等)以及技巧类运动(蹦床、体操等),以上均是以技能为主要表现的运动项目。
3. 健美体形主导类:此类训练通常以塑造良好体态为目的,通过增强肌纤维厚度从而增加肌肉的体积,主要涉及肌群有躯干、四肢肌。
4. 基础素质类:此类训练是针对一般身体素质进行的练习。主要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等训练内容,这些训练既有助于提升运动员专项能力,又有助于运动员终身成长。 除了上述四类主流的训练理论外,还有一些其他分类的方法。但无论如何划分,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运动员个体与项目特点相结合的训练目标。我们在进行训练时,首先要明确自己所从事的项目性质,然后再结合自身情况选取相应的理论和练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