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决定了消费和投资?

禹瑞瑞禹瑞瑞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一开始以为是宏观问题,但看了一下具体描述是微观的。那我就从我个人经验出发谈一下这个“为什么”吧。 先给出答案,在我看来,决策者所做的每一笔投资或者消费都不是理性并且基于客观计算的产物,而是来自于他对于自身处境一种主观的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是一种困惑、迷茫、焦虑、不安甚至是罪恶感,而这种情绪则会引导他去做出某种决策,可能是消费也可能是投资。当然这种情绪也可能是一种快乐、满足和幸福的感觉。我们接下来就来说明这些感受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为什么会带来不同的决策。 首先,我们来做一笔简单的假设——我们一生中所有做过的决定都是基于两种因素做出的,一种是外界环境给我们发出的信号(这里的外界信号包括媒体的报道、他人的言论以及你周围人所做的事情等等),另一种则是我们自身的境遇。简单地说就是,当我们遇到A和B两个选项的时候,我们是这样抉择的:

我们可以把上述过程总结为下面几个步骤: 当我们在做一个决定的时候,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都是这二者在起作用,即外在的信号和内在的境遇在影响我们的选择。

那么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种因素会对我们的决策产生怎样的影响。 关于外部信号的部分其实很好理解。如果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和一个30岁一事无成的人同时向你求助,你会优先帮助谁呢?很明显我们会优先帮助年轻的那个,即使她的请求未必更复杂也未必更难执行。这是因为来自外界的暗示影响着我们对于事情的评估。 同样是一件事,不同的人做就会做出不同效果来。比如同样是学习,有的人学得进去而有的人学不进去,这是受到外部的影响。

但是如果你问一个三十岁依然没有存款的人为什么要继续读下去,他可能会反驳你说,谁谁读了XX大学可是混得还不如他;又或者问他为什么不找工作而是整天呆在家里,他会说,看到隔壁家的小王天天睡到中午才起来,哪像他自己每天早起晚睡只能拿三千块工资,真不知道这么努力的意义何在。可见,外界的刺激会改变我们对一件事的评估,进而影响我们的决策。 但我想强调的是,并不是越积极的事情就越能被其他人所接受并为此而努力。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每个人的处境都不会差到哪里去——只要每天积极一点,生活就能越来越好。 但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很多时候,虽然一件事情的短期效益为正,但我们仍然不会去做,因为做这件事情会给我们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为了减肥一天只吃一颗糖,短期来看这是效益为正的积极行为,但是我们并不会因此真的变瘦,因为节食带来的负面影响会为我们带来长期痛苦,而这些痛苦会抵消掉那颗糖所带来的愉悦。并非积极的信号都能被我们所收到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决策。 这或许是因为人具有自我保护机制的缘故——只有当一件事情的收益大于成本时我们才能付诸行动。所以,看似很棒的福利或者奖励有时候并不一定会促使我们朝着那个方向前进,因为有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相比于外在的因素,内部的境遇可能更加难以控制。因为那是来自我们自身的问题。然而,正如斯多葛学派所说,我们能够主宰自己的是思想而不是环境。尽管我们无法掌控遭遇怎样的事情,但是我们能够调整自己对事情的态度。

在面临同样的机遇/挑战/困难/障碍等时候,由于每个人应对的方式不一样,从而导致了结果的大相径庭。 就像我自己在申请博士的时候,当时收到了两封邮件,一封来自UCLA(我申请的第一个项目),另一封来自UT Austin(我申请的第二个项目). UCLA的那封邮件是说我的申请材料刚刚通过,需要等待面试通知;UT Austin那封邮件则是告诉我面试已经过去了几天,请我尽快回答相关问题。表面上,我是落后于UT Austin的那个申请者,但其实不是如此。因为我早已经通过了UCLA的全部面试,只待他们慢慢处理材料了。只不过我当时沉浸在失败的沮丧中,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而我后来能够被录取确实是得益于我改变了对待这两所学校的不同态度而产生的差别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当我改变了对两件事情的预期时,我实际上也改变了我自己的行为。

所以,无论是从正面激励还是负面鞭策,我们总是在试图说服自己去做某事。而我们最终是否会被自己所说服,取决于我们所能找到的理由能否击败那些阻碍我们前进的心理屏障。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