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基金刘晓龙怎么了?

鲁榀夏鲁榀夏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市场风格变了,但部分公募基金的团队还是停留在过去走逻辑推导、量化分析的模式上,没有跟上现在A股的情绪化和估值波动大的特点; 2、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不同团队的风格是差异化的,有的注重选股,如兴全的董承非,广发刘格菘;也有注重组合管理的,如易方达张坤、中欧朱少醒;还有一些专注于某个策略的,如泓德谭文龙、国投瑞银李元博。刘晓龙属于比较典型的价值投资派,在管产品表现不错,但是换手率很低。市场风格变化的时候,一些激进的投资经理通过调仓可以很快适应,但对于他这种偏传统的就比较难。所以可以看到之前几个产品还可以,到了新基一个比一个差。当然这可能和规模也不无关系,如果规模太小,可能动作更快一些。目前他的规模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想做大很难,因为市场风格已经转变,而且他本身也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想做好很困难。

3、其实每个优秀的基金经理都有一段艰苦的岁月,这段岁月往往能磨砺人的性格,同时也塑造了他们在投资上的风格。比如张坤早期的基金业绩并不好,甚至出现过短期亏损;蔡向阳管理年限不长,但已发生过一次“踩坑”事件,近期刚发行的新基也是“无人问津”;肖肖离职后到任时,遭遇“股债双杀”,之后的净值反弹或许能给他一点安慰……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很难了解那些基金管理人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或许这些过往的经历对他们有所影响,也或许完全没有关联。但我们总能从他们管理的基金产品中找到一些印记,那也许是风格,也许只是巧合,但那一定是他们人生中难忘的体验。

元丝晨元丝晨优质答主

本人刘晓龙,现任广发基金策略投资部策略研究员,CFA。

本人因基金投资相关问题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微信采访时,于2018年10月19日12:30至13:40期间,就投资相关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有观点皆是基于专业投资人员对基金运作的理解,同时希望借助媒体渠道对市场关心的问题作出解答,希望帮助市场了解公募基金运作的实际情况。

10月20日下午,本人注意到中国证券报微信公众号于2018年10月20日7:00以《2000点?基金经理说这都不是事儿,有的认为上证50估值合理》发布了一篇关于基金投资的相关报道,该文章引用了本人在10月19日接受微信采访时的部分谈话内容。

在2018年10月20日,本人通过微信公众号浏览到相关报道信息后,发现该报道在选段选取及题目拟定方面存在失实情况,且文中多处未准确完整引用本人原话,导致部分相关方认为本人有不当言论,认为本人“唱空”股市,本人认为有必要就此作出澄清。

该文章报道中“上证50的估值是合理的”是本人对于中国证券报记者提出“从目前看涨到8000点、4000点、3500点的基金经理不在多数,2000点派不是没有,是不是市场底离我们已经比较近了?”这一问题作出的回应,报道中“2000点派不是没有”并非本人原话,且本人并未在上述问题的回应中持有“2000点派不是没有”的观点。

该文章报道中“大家可能认为3500点离3000点比较近,是个比较容易达成的目标。如果是投资A股,可能2000点会存在讨论的空间。”是本人就指数目标点位进行的描述,本人仅表达了存在观点认为2000点可能成为指数底部的可能性,但本人在问题中也提到“2000点会存在讨论的空间”、“未来2到3年的时间,是否会上涨到 3500点存在分歧”、“对于未来市场的走势,不同的基金经理有不同的看法”等字眼,表达了2000点成为指数底部仅为个人持有不同观点的基金经理的个人观点及理解,而非作者理解的“唱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