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废处理属于什么行业?
危废处理行业的上游行业中与危废处理相关的产业有化学工业、建材工业、机械工业等,这些都是属于传统型产业,规模小、生产单一、产品技术低,市场竞争激烈,发展力度受到限制。
中游层面,危废处理行业主要集中在少部分企业手中,市场集中度较高,拥有显著进入壁垒,2019年CR5为67.3%,前10家无害化处置企业总计处理了50.5%的危废,前10家综合利用企业总计占据了56.3%的危废资源化利用市场份额。但在整个处置环节,企业数量大,分布集中,竞争较为激烈,小型企业居多,技术水平差,行业集中度低。
下游客户主要为相关市政、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由于客户规模较小,且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分散度高,对市场影响力较小,对价格敏感度强,属于分散型市场。
行业现有优势:
1、污染危害大,处理需求高
危废的产生、贮存、转移、处理、利用等均存在重大环境隐患,产生危废的企业(单位)对危废的处理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常存在仓储设施条件不足、管理不善、收集不集中、处理费支出巨大等问题。
大量未得到有效解决的危废污染问题,对环境、人的健康构成重大隐患。据统计,我国现有30 多万件危化品厂房,厂房内存放的危化品就达3000 多种;我国每年还新增60 万到80 万吨油类危废,200 万吨化学品废渣,如果处置不当,将会产生巨大的环境隐患。
2、政策驱动,产业监管趋严
“十二五”期间,国家危废处理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危废贮存与处置设施大幅增加。“十二五”期间,国家投入169亿元建设了419个处置场地,建成138个特殊危险废物处置场,这些设施建成投运后,将有效解决我国特殊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同时,我国“十二五”期间还规划了65座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其中31 座已经建成,34 座正在建设中,这个规划将从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不足的状况。
“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将建成63个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73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利用基地;同时,还将建成120个固废管理标准化示范城市。
“十三五”期间,我国还将选择200个固废管理基础好、经济基础厚、带动能力强的地区建设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在城乡建筑垃圾产生量大的地区,建设50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利用基地;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100个固废管理标准化示范城市。这些规划将为我国固废行业培养更多的骨干龙头企业。
3、市场逐渐集中,行业逐步规范
我国危废处理起步较晚,早期只有一些小型企业从事简单的危废填埋,2000年以后出现部分技术工艺较为先进的专业化危废处理企业,但数量仍然较少,市场份额小。
2007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危废进出口管理办法》,使我国的危废进出口管理有了法规依据,与此同时,加强国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的生产与处置技术,提高我国危废的处置能力;国家环保部出台《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危险废物的类别进行规范。这些政策促进了我国危废利用处理技术的革新,推动行业逐渐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2010年起,国家环保部进一步明确了全国39大类危废的管理范围,将危废的界定范围提前到产生阶段,把源头管理、规范处置、限期治理、区域处置等作为解决危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环保厅(局)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危险废物产生情况,以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布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08版)为基础,按照保障环境保护和生产安全的要求,分行业或分类别制定危险废物清单,实行定点集中处置。
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央编办、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危废名录内事项清除工作的意见》,推动解决现有名录内事项清理工作面临的困难。
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国继续加强法律、制度、规划和标准等建设。2013年4月,国务院发布《环境保护法》,对环境资源保护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界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预防工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生态、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加强对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