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熔断机制原理?
“熔断”一词,翻译自英文“Circuit Breaker”。 所谓“熔断”,就是在证券市场交易的股票价格跌穿了规定的熔断点之后,交易所为遏制过度恐慌、防止进一步出现大幅下跌而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
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大跌,道琼斯工业指数暴跌22%,创下当时历史上最大跌幅,当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五”。为防范市场继续剧烈震荡,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于次日宣布降息50个基点以刺激经济,同时美联储还启动了紧急贷款制度,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此后,美国各大银行纷纷降低存款利率并向企业发放贷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与此同时,财政部的官员也在积极商讨减税等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
在美联储降息的第二天(1987年10月20日),美国股指下跌4.1%后停止波动,并由此开启了连续6天的上涨之旅,累计涨幅高达36%。 “熔断”机制最初的设计是当股指波幅达到设定的熔断点时,交易所为抑制股价下跌采取的限制交易措施。但当前各国设立的“熔断”机制,大都是反向熔断机制——即在股指上升至设定的熔断点时,暂停交易,以防股价上涨过快引发风险。
目前,美股市场设置了三档熔断点: 美国本土以外,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南非和菲律宾也设立了类似于美国的逆向熔断机制。其中,阿根廷将熔断点设置在其布宜诺斯艾利斯交易所的股票指数,该指数包含200多家公司在内的322种证券,因此又称为综合指数;巴西设定的熔断点为股市下跌5%;加拿大设定的是每日跌幅达7%;南非则是在每日收盘前30分钟实施熔断,当日下跌超过4%。
欧盟也曾设想过一种统一的欧洲级熔断机制,但在具体细节上并未出台任何方案。有分析认为,考虑到欧元区各国有不同的监管机构,且金融体系具有多样性,欧盟很难就统一熔断机制达成广泛共识。 那么,为什么欧美国家都在极力防范股市发生大幅下跌呢?
首先,暴跌往往会使已经受到疫情冲击的经济雪上加霜。其次,此次暴跌是由金融市场引起的,一旦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风险很可能会从金融部门传导到实体部门,对企业信用带来负面冲击,从而影响经济的复苏进程。最后,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救助受危机冲击最严重的行业和企业,如果股市再次巨震,这些刚刚获得政策的扶持得以幸存下来的企业和行业很可能再次遭受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