荤菜有什么好吃?
“荤”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指含有动物蛋白的菜肴(与“素”相对)。但这是一个被现代汉语严重误用的字,它最初的意思是指祭祀用的牲畜,后来延伸指代有血肉的食材,但最终没有变成我们今天这样的含义。 因此题主说的这个“荤菜”其实是个古汉语词汇,意思是“用作祭祀的器皿”(参见《说文》中的“荤”字条),这显然不是我们今天吃的饭菜。
先秦及汉唐时期,人们吃的蔬菜和肉类并不多,更多食物来源是各种水果、杂粮和肉类(包括鱼肉),当时的人觉得这些食品味道并不好,所以大量食用加了盐的酱类,或是醋和酱油等调味品。
他们为了增加味觉上的刺激,还发明了“醯”(音西,用酒腌制的酸菜)和“醢”(音海,用豆类做的酱料)这两种调味品。用今天的话来说,这种吃法可以称之为“咸饭”(古人吃主食也吃菜),而用来下饭的菜,我们今人可以称之为“荤素搭配"或"荤素菜”。
《周礼·天官·膳夫》中有记载“掌共王之六食:糁(sǎn)食、豆粥、酏(yì)食、糁食、饭食、羹食.....”其中“糁”和“酏”都是指粘乎乎的米饭,“饭”和“羹”则指蔬菜肉类的熟食。 那么,今天的素食者和和尚尼姑们吃的是谁家的菜呢?
他们可没那么讲究,只要是能吃的食物都可以吃,甚至可以说是什么都吃。《南齐书·高帝纪下》中记载了和尚慧崇的故事,说他“性嗜菇,尝游庐山,值野菇生林间,兴至采掇。既归,以佐饮食。又嗜虾蟆,常以巾裹脚,置瓶中,养之以供啖脍。”这位师傅真是什么都敢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