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指阴历还是阳历?
五行是太阳历,又叫“五纬”或“五行星”。 我国古代先民创造阴阳五行体系用来看时序,分昼夜、司阴阳、定五行、配五色、定五味、推五德等等都离不开它。在现在看,这个体系实质上反映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引起的四季变化,以及由于黄赤交角存在而导致的气候和地理现象。
《尚书·禹贡》中有“冀州,厥土漆黑。”“青州,厥土白墳”等记载,说明我国早在夏朝时期就有根据土地颜色判断土壤性质的掌握了。《周礼·大司徒》中更有“凡造土地,其色赤,其日戊寅,其方西南;……其色黄,其日甲子,其方东北;…..其色白,其日辛丑,其方正东。”的描述,这是世界上关于五行理论最早出现的文字记述了。 周代形成了完整的“五星”说。西汉初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著《论衡·案范篇》中提到了“木星岁行一纪……”等观点,基本确定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木火金水四行的位置和顺序,并对金木水火土五星与四季的关系进行了定义。
东汉王充所作《论衡·灵祇篇》对五行的来历做了补充性描述:“五行之元,莫盛于木,木旺于春,春主生发。……故木为五行之首,水次之,火次之,金次之,土又次之。”同时,他还提到“木,东方也。火,南方也。金,西方也。水,北方也。土,中央也。”奠定了今天五行为东木西金的格局。
后来道教将其吸收,用于炼丹术中对药物颜色的归类,并流传至今。 至于农历(太阴历),只是计时工具而已,和五行的确立没有任何关系!
阴历是以月亮的运行为依据的历法,它主要反映四季冷暖变化,安排农事活动,是我国传统历法的主要内容。由于阴历年年长只有354或355天,一年比一个回归年少了11天,因此,它不能反映四季的变化,使用起来有很大的不便。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在阴历中加入二十四节气及二十四节中气(即奇数的节气),就形成了农历,使农历既有“月”的规律又有“年”的规律。由于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运行制定的,故亦称太阳历,简称阳历。
所以通常说的阴阳历,其实是农历。农历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以农历十六作为月内划分前半月、后半月的标准,于是前半月称为上弦,后半月称为下弦。上半月称为“孟”,下半月称“季”,中间的一段称为“仲”,又把一个月分成孟、仲、季三个部分。再拿十二个月份平均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度,每三个月称为一个旬,于是一个季度正好是30天。那么,每个季度的孟、仲、季旬,就正好可以与十二次相吻合。
用孟、仲、季和五个天干(甲、乙、丙、丁、戊)相配,就形成了一个季度里的旬称,即甲孟、乙仲、丙季;丁孟、戊仲、己季;庚孟、辛仲、壬季;癸孟、甲仲、乙季。旬的纪时周期是60天,与60甲子纪年或纪时的周期正好相合,这个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气候的变化相符合,是十分精确的,所以流传下来。
至于月份的名称,则取自于十二次名称,与十二月相配,又与四时相配,再加上天干,就形成了完整的纪月法。比如,正月为寅月,又是孟春的首月,就取名为“甲寅”,二月为卯月,又是孟春的次月,叫做“乙卯”,三月为辰月,是孟春的末月,叫做“丙辰”,四月为巳月,是仲春的首月,叫做“丁巳”,余类推。从上面纪月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月份的名称与该月所对的星空区域和每月的第一个中气是相符合的。比如,正月为寅月,那么这时候北斗斗柄所指就是寅位(东北方),正月的中气是雨水(斗指壬,为雨水,后天八卦的壬位在东北方),也表明了这个月的区域以及此时的气候、物候特点,便于生产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