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五行属什么意思?

经诚悦经诚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文》云,“道,所行道也”。 段玉裁注:“今本作道路之道。按古文字形,皆当作道。今别作路者,谬以传谬也。”“道”在作为名词时表示的是“路上”、“道路”的意思;而“路”表示的则是“道上”、“路面”的意思。(注意区别:“道路”的“道”和“路上”的“道”) 那么,古人所谓的“道”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组句子: 《庄子·天下篇》:“故曰:‘道家,无为而自在者也’。” 无为而自在于道路上。(“道路”的“道”。)

《荀子·君道》:“相马亦然……善相马者,审视其色,其目不代其相也;辨道者,观其貌,听其声,不待言而言,不失其所以论。” 有道之士就像相马一样,不需要等待他说话,就看他能走的样子;分辨“道”也是一样,不用等着别人说话,就能知道他的道理。 这里的“道”都是指“路”。但接下来这句话里的“道”就不是这个意思了: 《荀子·正名》:“故君子决不敢以己之私妄设其言之理,轻言改换古今之制,以乱天下之名,故曰:‘执道者,德全而有功’。” “大道之行”的“道”就不是“道路”的意思了,而是指“真理”、“本质”。

这一段说的“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运行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所谓“有其理而不妄施其道”,说的就是事物的运行是有它的道理的,人必须认识这背后的规律,才能遵循它。而这种规律性在自然界和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古人所说的“道”指的是三类事物——

第一类,自然界的运行规律。 第二类,人们在日常接触中总结出的社会规律。 第三类,人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总和。 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词汇其实古汉语中都有对应的词。比如“科学”的“科”字,在古代指的是“草木”、“树木”,而“学”则是指“学问”、“知识”。“科学”的“科”指的就是第一类和第二类事物,即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规律;“学”则是指第三类东西,即知识和经验。“科学”就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总和。

古代的“道”也是一样的,可以代表这三类事物的总称。但是,当它指第一类和第二类事物时,不能用“道术”来表示第三类的知识,而需要用“方伎”来表示。 同样,古代的“德”也是这样。古代所说“德”指的是第四类事物——“道”在人(主体)自身内的体现。它是人生经历(见天地、观宇宙、察阴阳)的累积。而这种累积不是知识性的,所以不能用“学”来表示。但它又是人类通过认识世界而积累的经验,因此可以用“技”来表示,所谓“艺多不压身”的“技”就是这么来的。

单于恒晨单于恒晨优质答主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地用于中医学、建筑、起名等方面。五行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也可以用作描述事物的特征。阴阳五行生克制化,是中国道家哲学的出发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人的姓名用字及文字笔划,归类属金、木、水、火、土五行,人的八字(出生的年、月、日、时)亦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姓名五行与八字五行,两者相生相合则吉利,两者相克则不利、易生灾祸。姓名与生辰八字关系密切,相生者吉,相克者凶。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以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的,这五者又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着的,其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这种关系实际上就是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思想,是古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与总括,有其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