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还剩什么大企业?
东芝吧,作为曾经的世界五百强前十的企业,如今却债台高筑,市值跌去95% 东芝曾几何时也是一家实力强劲的电子科技公司,甚至能在技术上跟美国佬扳手腕: 不过现在东芝已经没落了,沦为了一个控股公司的状态: 东芝最成功的收购要数2005年收购西门子公司旗下的半导体业务,通过整合两家公司的资源,东芝一举成为了世界第三大集成电路生产商。
当然,收购也伴随着风险,由于当时国际金融危机正愈演愈烈,为了降低负债所付出的代价是相当大的——几乎是榨干了东芝的现金流。
到了2016年,东芝的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55%,利息保障倍数更是只有0.34,明显存在融资风险。 除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以外,东芝还面临业绩下滑的风险,2015年公司净利润仅有601亿日元(约合38亿元人民币),而到2016年时已经暴跌超过7成。
股价方面更是一泻千里,从最高点时市值近22万亿日元,到如今只剩下不到1万亿日元。 更惨的是,今年1月份,东芝还被美国政府给告了! 美国政府认为东芝向美国的客户非法提供了价值约18亿美元的避税咨询,因此要求东芝支付13亿美元(约合77亿人民币)的罚款。 如果东芝最终败诉,那么意味着它将不得不向美国财政部缴纳高达35亿美元的罚金。 这对本来就负债累累的东芝来说,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日本的很多大公司都是这样,在市场和国际环境多变的情况下,缺乏相应的应变能力,导致企业陷入亏损或者资不抵债的困境。 比如,同样是电子行业的日本电气,自从2013年由索尼接替其电子业务后,经营效率一直很低,直到最近才有了起色; 再比如,日本航空在破产边缘挣扎了很久,最近才重振旗鼓开始盈利。
日本企业不景气的原因
日本企业不景气,除了全球经济发展乏力导致的外需低迷外,其企业自身的原因也很重要。这些年来,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低增长状态,企业的经营环境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随着经济的低增长,国内有效需求的减少,企业的获利性差,资金严重短缺,导致企业不得不采取裁员、降薪、减少设备投资、降低新技术开发力度等措施,这也降低了对零部件厂家和其他供应商的订货和采购力度,整个经济出现内需萎缩。
由于日本大企业采取的上述对策,中小企业也得不到发展,进而整个经济失去了内生的动力,日本经济成为缺乏活力的停滞性经济。随着国内有效需求的减少,企业设备投资的下降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力度的减小,产业结构失去了继续调整和优化的基础,出现了低效率化和迟钝化,不仅新技术少、新产品也少,整个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停止下来,甚至趋于老化和技术落后。再加上国际上技术的不断创新,新技术、新产品不断问世,日美欧、日美欧与东亚的国际分工不断深化,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外移日多,不仅降低了企业本身的活力,而且减少了国内的就业,在就业不景气下,国内有效需求难以扩大,经济低水平均衡的状况难以改变。同时,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的低效率化,又使日本企业与国外企业在技术上的差距日益拉大,其结果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削弱。这些年来,在日美欧的国际分工中,日本从作为美国制造业的替代基地而从中等收入的发达国家变成了高收入的发达国家以后,在美国制造业调整的过程中,就不断失去了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甚至出现了在传统产业和在高技术产业都被美国压制的情况。
日本经济陷入不景气后,其本身固有的经济弊端也凸现出来。一是企业内需不振,就对外需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日本是一个贸易依存度很高的国家,其进口率和出口率都很高。但是,日元高值化加上产业结构的低效率化和老化,其进口不断增长,而出口增长缓慢;二是产业结构上存在着“两头薄弱,中间强大”的弊端。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被日美欧发达国家压制,在中游产业中,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和产品。在钢铁、造船、汽车、电机、电子、合成纤维、化学合成等所谓“支柱产业”中,缺乏世界名牌的高附加值产品。这既是“内需外化”和“产业空心化”的原因,又使日本企业受到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和外国企业的影响而波动性加剧,这在日本经济低增长时期就突出地表现出来。
日本企业不景气的最根本原因是经济缺乏内生动力,而要从根本上改变日本企业不景气的状态,必须通过推进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来为企业的自我发展提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