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什么城市类型?
要了解一个城市,需要看看关于这个城市的书。上海的文学作品很多,反映不同阶段上海的城市气质。 《上海屋檐下》是丁玲创作于1936年的五幕话剧。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平民生活为素材,描写了五个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况和内心痛苦。
“上海是一座大舞台” 这是《上海屋檐下》开篇的话。确实,在上海你总能看到各种人生上演着各种戏剧。 《子夜》是茅盾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作于抗日战争爆发前夕1937年5月。描写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日伪压迫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复杂关系,塑造了吴荪甫、双林嫂等典型形象。
“中国的上海!上海的中国人!这些活生生的人就在我的笔底。”(引自《子夜》序) 《雷雨》是曹禺创作的剧本。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一个夏天的下午,周公馆接待了一个年轻的女客四凤,随后发生一系列冲突,周萍与四凤的原型正是曹禺的父母。
《红楼梦》第八十四回有“贾琏看戏接姑娘”一段,写到上海街头的一派热闹景象:“正逢着一出《游园惊梦》……贾母带了邢夫人、王夫人和众人看了一出‘元辰’。”这出《游园惊梦》就是昆曲《牡丹亭》,而“元辰”是指元宵节,这天是农历正月十二。贾琏去看姑娘,说明那时未婚少女自由地走在街上并不罕见。
“海上寻芳”,这里的“海”是指上海。 沈从文曾描绘三十年代上海的街景:“街上的树,已是一株株亭亭玉立的大树。树头上蝉声无数,枝上已有一串串的果实。街上人不少,可是不拥挤。走路的人都昂着头,脸上带着喜悦,好像有什么特别高兴的事似的。”“我第一次看见这么宽阔的街道,行人那么少,那么从容;树木那么多,那么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