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分别是什么?
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里只是指出了五行属性的特征,还没有将它与天地万物的类别联系起来。
到了战国中后期,人们开始用五行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如《韩非子》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則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是故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行其道,施其事,其在天下然也,况於国家乎!” 意思是说木材用墨线量过就会又直又均匀,黄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非常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知识就会越学越精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会又直又均匀,黄金拿打磨就会很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自我审视自身,知识就会变得明白而行为也不会犯错误了.因此有道德的人住在家里一说出来话都是善良的,就是远在千里之外也能够受到影响,更何况是身边的人呢!他遵循着这个原则来行事、做事情,在广大的天下也是这样,何况是在一个国家里呢?这段话说明当时把君子的德行比作金、木一样,可以塑造加工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形象。 金的金属属性可以做成锐利的兵器,君子的言行像金一样,也会具有攻击性的一面,但是君子以礼自持,知道何时该说话,何时不该说话,因此不滥用自己的锋芒去伤害他人。
再如《荀子·劝学篇》也有相关的论述:“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篇文章首先指出君子要广博的学习,然后每日检省自身的言行是否有不妥的地方,这样才能做到明智而无过错。所以说不积累一步半步也没有办法达到千里远;不累计细小的流水也无法形成江河大海。骏马奔跑一次跳一百尺的距离,驽劣的马走十天也可以达到骏马的成效,这是由于坚持不懈所取得的成就所致。如果雕刻一下便停下来了那腐朽的木棍都无法折断,然而如果不停的雕刻就连坚不可摧的金石都可以镂刻而成。蚯蚓没有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就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螃蟹虽然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却不能走路,因为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容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的缘故啊!这段文字将学习的过程形象的比喻为雕刻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积累达到成功的目的。 从以上两段的论述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用五行来概括世间事物的属性,并将万事万物归入这五类当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