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离不良资产多大利好?

隗茜玉隗茜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坏账和剥离不良资产都是银行常遇到的两个问题,对于银行来说,坏账的形成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以及市场价值等各个方面。因此,银行的资产质量常常被看做是其各项指标中的重中之重。在“以银行为主导、间接融资占主导”的金融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对“信用中国”的声誉产生影响。虽然与过去十几年中20%-30%的坏账率相比,现在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有大幅度下降,但绝对规模仍然不容小觑。因此,加强银行不良贷款的控制,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控制是个大系统工程,主要通过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两个方面来实现。内部约束主要包括银行信贷人员的道德约束、银行信贷管理机制约束等。外部约束又分为硬约束和软约束两个部分。外部硬约束主要包括政府监管和法律约束,它们主要通过制度化体系来实现。外部软约束主要包括社会信用体系约束和利益相关者约束,它们通过非制度化体系实现(赵景文、汪旭晖,2009)。上述多方面的约束机制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方面,在不同的机制下,形成不同的约束内容和方式;另一方面,外部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甚至决定内部约束的运行状态和约束程度,而外部软约束对内部约束和外部硬约束形成重要补充。

不良资产剥离是政府监管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剥离后的不良资产被集中到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处置,处置收益在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之间按一定比例分成。自1998年首家资产管理公司即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正式运营以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先后通过债权转股权、资产置换以及追加投资、以股还债等多种形式来处置不良资产,有效地化解了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但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政府对于银行业的干预程度逐渐降低,对“好银行”与“坏银行”开始实行不同的管理政策。2002年,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停止收购新的不良资产,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双管齐下”的资产管理政策——对于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继续实行“剥离→收购→处置”的资产管理思路,而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金融机构则不再统一实行这一思路(李凤强,2003)。从2003年至今,政府不再对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新一轮的不良资产剥离。在经历了中国农业银行等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改革后,国家对于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采取了“先内部消化,再外部剥离”的思路。

除了政府主导的不良资产剥离外,商业银行的自我处置和自主重组不良资产的比例正逐步上升,不良贷款控制方式的“市场化”趋势越发凸显。在2001-2002年期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率接近50%,而2003-2005年之间则达到了60%-70%(李凤强,2008)。

从上述政策演变过程来看,不良资产剥离对银行有短期的利好,但市场化处置不良资产才是银行进行不良资产控制的“长效药”。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