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什么时候的火箭?
中国火箭的发展可分为古代火箭和现代火箭两个阶段,中国在13世纪初就开始用火箭运载爆炸性有效载荷,但直到19世纪末,由于火药本身固有的低能量水平以及社会政治条件的限制,使火箭技术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古代中国虽是火箭技术和烟火技术的发源地之一,但没有能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火箭发展方面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
20世纪20-30年代,现代火箭基本理论研究的兴起,带动了世界各国火箭活动的开展。在中国,钱学森、任新民、蒋大宗等火箭专家分别在美国和德国攻读火箭专业或在火箭试验机构和工厂里工作,掌握了现代火箭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50年代在中国发展火箭技术打下基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是中国研制现代火箭(包括战术及战略导弹、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兴起和奠基阶段。第一阶段以发展近程导弹、地对空导弹和探空火箭为重点。
中国自己设计,利用仿制航空发动机和航空工艺生产技术,制成了中国第一枚仿制地面发动机,为液体火箭研制积累了经验,锻炼了技术队伍。1958年5月17日中国第一枚仿制近程地地导弹进行了第一次飞行试验。同年9月10日,仿制近程地地导弹发动机进行了第一次试车。1959年11月5日仿制地对空导弹装备正式通过国家鉴定。1960年2月19日仿制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成功。1960年11月5日,自行设计的东风1号1059改进型液体地地战略导弹发射试验成功。接着在70年代内又研制出中近程东风3号和中程东风4号地地战略导弹,以及红旗2号地对空导弹。
1960年2月10日,由技术物理学家、火箭专家、空气动力学家和发动机专家等自行设计研制的T-7A型有控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它突破了火箭结构、推进剂供给系统、制导控制系统、地面测试发射设备和飞行试验测量系统等多项技术。随后在60年代内又相继发射成功其它型号和更大规模的探空火箭。
第二阶段是从6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了运载火箭和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1965年,中国自主设计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正式投入研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是用东风4号战略地地导弹加一个上面级(卫星助推火箭)构成。
1966年10月,长征1号运载火箭与东风4号战略地地导弹结合,进行第一次"一箭两星"火箭-卫星结合发射试验。火箭上升到规定的分离高度就分裂为2段,首级火箭带着卫星落回地面,上层火箭继续上升。由于在分离过程中卫星天线被损坏,没有入轨。1970年1月,发射第二次火箭-卫星结合试验,火箭因第三级游动发动机摆角不正确而使火箭向海面偏离,在发射控制中心加有15秒延时,最后偏离安控范围,应急安全系统动作而关机,使火箭不能进入预定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