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辛迪加贷款?
说到辛迪加贷款,就不得不回到18世纪中期英国重商主义泛滥的时候。为了刺激当时萧条的英国经济,政府出台了很多刺激政策,其中一项就是降低利息率(实际上是把国家信用和税收作为担保透支未来的利息支出),但这一措施效果并不理想。在1763年,英法两国签订贸易协定后,英国放松了对法国消费品的进口关税,同时为法国资本家提供了更优惠的贷款条件——实际上就是把国家的信用和未来税收向外国资本家抵押借款。这些贷款大部分用于英国产业建设,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到了20世纪初,各国都建立了国家银行体系,本币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大幅提高,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金融市场不断涌现且不断发展完善。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段时期内,西方各国普遍采用赤字财政政策和赤字货币化来实施宏观调控。由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实力和最完善的金融体系,美元成为其他国家的货币储备。为此,美联邦准备金的大量增加,导致美联储需要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来满足政府的融资需求。
二战之后,凯恩斯主义盛行,全球主要国家普遍采取财政赤字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在这种环境下,国家信用的概念开始泛化,任何具有偿还能力的政府都可以以低息甚至贴息的方式获得银行贷款。凯恩斯主义带来的福利效应是短暂的,此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启了漫长的滞涨时期的进程。为了摆脱困境,凯恩斯主义逐步被结构性主义、供给学派所取代。但是赤字财政政策和赤字货币化一直延续至今。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各国都实施了巨大的量化宽松政策,各国人民银行购买债券的规模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在这一过程中,市场对于国家信用的依赖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如果说18世纪中叶英国率先采用了辛迪加贷款模式还属于事出有因的话,那么时至今日这种仅凭信用就能贷到款的情况则是极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