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火与什么好?
火主礼,为太阳之火,温暖而明亮,具有热情、向上的特性。 喜火的人一般都具有阳光、积极的特质; 而八字中五行缺火的则多有内向、悲观、懦弱、谨慎的个性。 命理学认为,五行火对应的心和脾。心主神明,开窍于舌,五行属火;脾主运化,开窍于口,五行属土。 所以五行中火和土的关系最为密切。
1、木生火,而火生土 2、金克木,而土克水 金克木,有折断之意,而土生金,含有蓄积和收敛的意思。所以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性格上比较内敛的人多富有智慧并且能有所成就,这是因为“土生金”的作用。 而那些外向活泼的人大多才华横溢,这正是因为“木生火”的结果。
3、火克金,而水克火 火克金带有摧毁和破坏的性质,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的八字中火太旺而金太少,那么他就很容易冲动,甚至会有言语上的攻击性。而且火气太大也容易引起口舌的生非。
火克金,即火能熔化金属,火又能反侮木。五气的相互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火气太过,克制太过,导致金气不足,或者金气太过,致使火气不足。
五行:五行一词,古代典籍中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用以解释世界万物的起源和相互关系。西周末年,史伯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日、月、星辰、阴、阳十种“材质”相成的,称为“十事”。其中以金、木、水、火、土五种材质最重要。到了春秋时期,又增水、旱、饥、荒诸事,称为“十二次”或“十二物”。《左传》说:“土与金、木、水、火,杂居以成化。”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洪范》篇对此有更明确概括性的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同时指出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专列“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变救”等篇目,提出五行学说。后来《白虎通》和“五经异义”把五行称为“五常”,把五行跟五种道德品质相配属。宋明时期儒学家把五行和天象、道术、星相、卜筮等糅合在一起。五行学说盛极一时。
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世界观。从夏代开始,人们对金、木、水、火、土五大类自然物的性能、功能和相互关系,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并由此总结出一条带有规律性结论,这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既相胜又相生,在胜与生的相互作用之下,使世界万物都得以和谐地发展。
相胜,亦称相克、相恶,即对立、制约、抑制的意思;相生,亦称比和、相助、相喜,即和谐、帮助、资助的意思。具体地说,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简要地说,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能生火,火多又会焚木;水中能生木,水太多木又会被淹没。金能生水,水大又能冲走金等等。这些,既相生又相克,相生中有相克,相克中有相生,从朴素的辩证法角度看,是很有科学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