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位五行属什么?
古人划分八方,并不完全是根据先天八卦图,与后天八卦图的关系也不密切。 先说一下八方的定义。东方,在古人看来是指太阳升起来的方向(今天学名叫“升闪方向”);西方,是日落的方向。而北方和南方的概念就有点模糊了,北方是太阳落下的方向(即“昏影方向”),而南方则是正午十二点太阳直射的方向【注1】。
由于地球自转的缘故,无论任何时候,总会有一角天空属于“南”,也总会有一角天空属于“北”。古人用“前”、“后”来表示东西两方,而用“左”、“右”来表示南北双方。 这样划分的好处在于,无论任何季节,天空永远有“北”,也有“南”。而在夏季下午五点到七点之时,整个南方都属于“南”,而整个北方都归于“北”。
古人通过观察星星的运行,发现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四个节气。这四个节气的特点就是,无论什么时候,总有一个时间整个南方是“夏”,而整个北方是“冬”。 在古代,人们发现春分时,太阳由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到了秋分时,太阳的升降方向完全相反——从西北方向升起,向东北方向落下;冬至时,太阳由南向北运行;夏至时,则由北向南运行。
古人在长期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当太阳在东方升起的时候,有颗星星总是伴随在太阳的左边(古代称“左”为“卯”),而当太阳在西北方向下落时,总有颗星星出现在它的右边(古时称“右”为“酉”)。 这样一直延续到宋朝时期,朱熹在注释《周易》时将这俩星宿命名为“卯”和“酉”。并沿用至今,成为人们常说的“卯酉”。
回到问题上来,因“未”字包含“丑”,而“戌”字含有“寅”,所以“艮”中必有“坤”,“震”中有“巽”。那么请问,“坤”所在的位置到底是东方还是西方呢? 如果认为坤在西方,那它就只能与“兑”相连,而与“乾”、“震”无关了!可《易传.说卦传》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乾为天,坤为地……离为火,坎为水……”可见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倘若认为坤在东方,又会产生一个新问题——“震”为木,“坤”为土,而“木克土”,那么土在哪里呢?
其实这个问题问得有些莫名其妙。正如前面所说的,古人的“四方”概念并不是现代科学所定义的东南西北。而是“前”、“后”、“左”、“右”。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硬要套用“东”、“西”两个字来形容“方”呢?这就好像我们现代人去东南亚旅游,由于英语中的“南”,“北”一词来自拉丁文,而拉丁文“南”、“北”与现代印度语系中的“南”、“北”发音很相似,导致我们在地图上找“南”、“北”二极时产生了错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