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犬吠是什么生肖?
“鸡鸣狗吠”这个成语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用来形容闹市的繁华景象和民间生活的正常有序。但你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吗?它的下一句又是什么呢? 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曲礼》,原文是这样的:“鸡鸣而狗吠,民之司晨也;蚁行而有穴,雉雊(gòu)而有荣(营)。” 意思是说鸡啼了,狗叫了,正是百姓早上的报晓;蚂蚁队伍里有通道,野鸡呼朋引伴地寻求配偶。 整句话的形象描述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市井生活图,而其中并没有出现人。所以它形容的应是日常景像而非繁华景象。
“鸡鸣狗吠”现在多用来形容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祥和稳定。但在古代,它的含义要丰富得多了。 在《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就有关于“鸡鸣狗吠”的详细记载:“听狱讼,论辞比类,其轻可责让者,纠之以刑;其重罪宜诛者,杀之以戮。”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审理案件时,要根据言辞和证据判断案件轻重,罪行较轻的可责令悔过;情节严重的则要处刑甚至死刑。这其中的轻重之分,就要依靠执法者来决定了。那么如何衡量执法者的表现呢?书中给出了一个标准一一一鸡鸣狗吠之民有九百焉。 什么样的民才是鸡鸣狗吠之民呢?原书给出了解释:“故曰,教之以道,导之以礼,散之而齐,检之以刑,威之以德,是谓六艺。故曰,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这就是说,如果老百姓既能遵照礼仪行事又能自觉遵守法律,那就是理想的治世;如果没有礼,就用刑罚来引导,如果不服管教,就要动用刑法。也就是说,只有当刑赏进退有据的时候,才能体现礼乐的权威。
这样一本讲治国安邦的书,却用大量篇幅讲司法审判,而且开宗明义提出了“明刑弼教”的理论,可见古人对司法审判的重要性是有相当深刻认识的。 不过,“鸡鸣狗吠”在现代汉语里并不是什么好话,它常被用来指称庸俗市侩之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问题还要从清代一位名叫赵翼的人说起。
赵翼(1723-1809年)是一位历史学家和诗人。他最著名的文学著作就是记述史实的《二十二史札记》和考证诗词的《瓯北诗话》。他在考证诗词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康熙帝孙子弘历的支持,并因此被授为翰林编修。但赵翼这个人最大的成就还属他对历史学方面的贡献,尤其是他对明朝史料的不懈考证,使得许多湮没已久的明代历史往事重新呈现在后人眼前。
除了留下丰富的著述之外,赵翼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贡献,就是创造了“鸡鸣狗吠”这一成语。 那么他是怎么创造的这个词语呢?这要从他的一首咏史诗说起。
赵翼有个外号叫赵八叉,这是因为有人评价他的诗句“八叉手成篇”,意思是说赵翼写诗才思敏捷,每次写诗只要双手交叉八字,一首诗就完成了。有这么快的写诗速度,自然是得益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高超的写诗技巧。这一点从他留下的诸多作品中可见一斑。
这里就提到了赵翼的一首咏史诗——《乌江欲渡》。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奈若何!追穷寇兮至乌江。 乌江好水兮不可渡,楚霸王气尽兮归何土! 多情的古人总是为项羽的乌江自刎感到惋惜,认为他如果能够坚持到底,就会有机会翻盘。所以,宋玉曾经感叹:“使项王闻之,必悲歌慷慨而死。”辛弃疾词中说他也是:“羽虽亡楚,事足悲今。” 赵翼却不这么看问题,他在该诗自注中说道:“怀王误恤楚霸王,汉高帝亦误杀彭越。至汉武帝时,方始悟韩信之属皆可虑,而三杰之谋宜早定。此正可为守江东之计。故项羽不死江东,直是痴肥耳。”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江东父老请援兵、续后福,这不是给项羽留了希望吗?他们忘了刘邦曾因为韩信犯了谋反罪而把韩信用竹签钉死。历史上这样的事还不算少,比如汉文帝杀了功臣梁王刘武,唐太宗亲手射死了尉迟敬德等。这些历史事实都证明刘邦之言“尔食君俸,当为君死”并非空言。既然刘邦可以杀了韩信,为什么项羽就不能死在乌江呢?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赵翼在评论项羽的种种作为时,总是客观中肯,他既批评项羽“弃徐州”、“杀宋义”、“坑秦卒”、“烧秦宫”等的莽撞,也肯定了他“坑赵卒”、“破釜沉舟”、“击退刘邦”等的英明。 对项羽的一生作出如此公允的评价后,赵翼最后给了这句流传千古的话——鸡鸣狗吠。 其实,这句话还有下文:“乌江欲渡饮刀血,夜半鸡鸣痛相思。”意思是夜里半醒之时,想到霸王的孤独,就好像听到鸡鸣声一般在心底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