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画五行属什么?
这个“五行”,是汉代的阴阳家的说法。汉代的易学非常兴盛,而阴阳家则是易学的分支。他们以《周易》为准则,把世界万物都分为阴阳两类,再用阴阳五行的观点给分类的结果加以说明和注解。 简单点说吧:如果用一个数字代表一个季节(四季各三个月),那么春三月可以理解为少阳,夏三月可以理解为太阳,秋三月可以理解为少阴,冬三月可以理解为太阴。春天出生的人为阳木,夏天出生的人为阳火,秋天出生的人为阳土,冬天出生的人为阳金。这样,一个人的八字就可以用四个季节八个节气的阴阳五行加起来的那个数字来代表了。 这个数字叫“八字纳音”,其中春夏生人属阳,秋冬生人属阴。比如春季三个月(少阳)+冬季三个月(太阴)=5,就是“戊寅己卯年生人,大林木命”;秋季三个月(少阴)+夏季三个月(太阳)=7,就是“乙酉丙戌年生人,山下火灾(火山)命”....
后来这种观点被引入中医。因为中医学本身就有阴阳五行理论,而且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就把人的生理病理同阴阳五行联系了起来,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如《黄帝内经·素问》就提到过“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少阳者,胆经之火”“厥阴者,寒水之象”……
到了明代,大家把五行的属性归纳总结了一下,写成文字,就成了今天的“五行属性表”了。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阴阳五行学说最初是被用来解释天象的。也就是古人看到天上有什么星星啊银河啊月亮呀之类的,用阴阳五行加以描述。
后来这一套学说被拿到地理医学等方面,是用来描述物体性质或说明病理现象的。比如把疾病分阴阳两证,或者说是风病还是热病。这完全是从阴阳五行角度对病机所做的概括。中医书籍里经常出现“阳微”、“阴盛”、“阳虚”、“阴虚”、“阴虚火旺”等等这些描述病症的语言,这些都是从阴阳五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