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字的五行是什么?

巩正俊巩正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改字”的造字法为形声,由“高”和“夕”组成。其中“高”表音,“夕”表意。 那么“改”字五行属什么,就从这两个部件的属性来讲(百度百科中关于五行的定义比较混乱,因此这里按照传统的看法,即“五行的属性”就是古书上所说的“五德”,即“仁、义、礼、智、信”)。 “高”字在《说文》中的解释是“崇也”,也就是“向上”的意思,属木;“夕”字在《说文》中的解释为“莫朝也”,属于金。

因此“改”字就符合了“木克土,金克木”的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从这方面来看“改”字五行应该属土。 但是,如果光从这一个字来看,似乎这样解又有些立不住脚。因为“改”还有另外一个读音gǎi,这个读音下的“改”字,上面是一个“乙”,下面是个“戈”,构成一个“干”字。

“干”在古代表示的是一种兵器,因此它的五行应该属木。并且这种“干”字结构的姓氏很多,比如“管”“郭”“姜”“高”“戈”等等。这些姓氏的人应该都有“木”的五行。 而姓氏里的“改”字多读作gǎi,因此应该认为这里的“改”字也是带“木”偏旁的字,属木。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字有两个读音两个解释,该以哪个为准呢? 我想这是一个问题,古人也肯定知道,但是古人很巧妙地在这个字里面安排了一个错误。那就是这个字除了上面的形旁外,还有个下面的小“口”。这个小“口”的本义应该是表示声音的,在这里显然是不正确的。古人就用这个小毛病来作为辨别发音的标准。当“改”字作为名词用念gāi时,这个字上面的形旁是“髙”,下面是个“小口”;而读作gǎi时,上面的形旁是“高”,下面是“戈”。由于“髙”与“高”古今字,因此古代“改”字读gǎi时,字面上看起来应该是“高”,而不是“髙”。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改”的五行应该属火。 因为“高”属木,而“火”生“木”。 这大概就是古人制字时要考虑五行安排的精巧之处吧!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楚惠文楚惠文优质答主

在我国哲学中,将木、火、土、金、水归纳为五大要素,称之为五材。五材学说将五行的属性及其生克变化规律,用来解释宇宙万物的形成、运动和变化,并逐渐形成了中医、周易、堪舆、占卜和武术等传统哲学和文化,而人名、包括字、号在内,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也理所当然地纳入了五行应用的范畴:

1:木(甲、乙):木者曲直(枝叶条达,有屈伸舒畅之象),象征生长,具有生长、条达、舒畅的性质和功能。草木为人类提供食物和活动场所,故又称“稼穑”之本。代表春季、东方,称为木星,取名时多指草字头、禾字边等字;

2:火(丙、丁):火者炎上(有升腾上行之象),象征发热,具有温热、升腾的性质和功能。万物以日月为光,火助阳气,温暖万物,促生机萌发。代表夏季、南方,称为火星,取名时多指日、月、心、丸、角等字;

3:土(戊、己):土者稼穑(有接纳、承载、受纳之象),象征收获,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的性质和功能。万物生长,有赖土载,生长之物无不归于土,所谓“万物之母也,万物之终也,万物之所成始也”。代表季夏、中央,称为土星,取名时多指土字旁的字;

4:金(庚、辛):金者从革(从,服从;革,变革;有变革之象),象征肃杀,具有清洁、肃杀、收敛的性质和功能。秋之杀,伐之威,均赖于金。代表秋季、西方,称为金星,取名时多指有金字旁和王字旁的字;

5:水(壬、癸):水者,润下(润,浸润、下行;下,滋润地下万物而不上升;有向下运动之象),象征滋润,具有寒凉、滋润、下行的性质和功能。水能载舟,舟车通达赖以流行,滋润着一切生物,为自然之本。代表冬季、北方,称为水星,取名时多指三点水、四点水等字。

五行是相生相克的,分别有着以下生克关系: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在人名、字、号中的应用,主要是用来配搭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的五行属性,以求五行平和协调,相生促进,达到改善自身命运缺陷的目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