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五行如何分?

薛睿睿薛睿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人认为,地球在太阳系中不停运转,每天转过一定的角度,所以一年有四季,一日有四时,而一个时辰正好是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时间的大约十二分之一。因此子、丑、寅、卯等计时名称实际上是在描述地球自转运动状态下的相对位置,而不是指某个确切的时间点。 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和方向不是匀速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每个地方都略有差异,所以古人将地球自转分成24个阶段,称为24气节,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12个字。其中10个字表示每小时地球自转的角度(即小时数),另外三个字分别位于一个节气中间时刻的前后一小时,是为了协调各处的时差。于是这24节气中的每一个被定义为当地地球自转运行到某一特殊角度的时刻。 在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中,将一圆形分为365又1/4度,每15度为一个节气,故一个节气相当于地球公转轨道的15°。以春分为例,因为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半圆而非全圆,所以春分日并不处于春分点上,而是比春分点偏东一点,大约为1°左右;同理秋分也不处在秋分点上,大约为1.5°;冬至则较冬至点西移了约2°,夏至则在北极上空偏北2.5°的地方。 所以古人发现从春分日到下一个春分日的这段时间里,太阳的运行路径大约在黄道上7.5°的位置上移动,而从秋分日到下一个秋分的这段期间内,太阳的运行路径也大约在黄道上的7.5°位置上移动,这说明地球上每一年的同一个时节里太阳都位于大致相同的纬度上,而同一纬度的地理环境中气候特点基本相同,所以古人就以7.5°作为一个节气长度单位,把24个月划分为24节气,平均每月1度多一点点。

《尚书·尧典》中说:“曰短日至,冬日之至也,寒以至于极阴”。可见古人在对天气的观察中发现冬至这一天白昼最短,而后一天天加长,到春分这天昼夜平分,此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直到夏至达到极点后又慢慢缩短,直至秋分昼夜平分。也就是说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路径是由南向北再向南,再由北向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太阳的方位角由北向西再到东北,然后向东、东南,之后向南,最后又到正南的方向变化过程。根据上述变化规律古代天文学家又将二十四节气分成了五组,每组四个节气,称为五味,即: 立春:大寒→雨水 -酸(木) 惊蛰:春分→谷雨 -苦(土) 立夏:小满→芒种 -辛(金) 夏至:小暑→处暑 -咸(水) 立秋:白露→寒露 -甘(土) 霜降:立冬→小雪 -辣(水)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雨水——清明 由此得出天干与五味的对应关系为:甲、乙、丙、丁四行分别对应酸味、苦味、辛味和甘味,戊己二行则对应咸味和甜味。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虽然每节气均包含两个汉字,但前字与后字的五行特性却截然不同。这是因为第一个文字反映的是季节的属性,第二个则是说明该季节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反映了该季气候特征的一个侧面或主要倾向性,因而与节气本身相一致,具有共同的五行特性和归属。比如春季对应的五行属木,但木的性质是生发的向上的,所以春天就表现出温热潮湿的特征来;夏季属火,火的性质是向上发散的,所以夏天就表现出炎热干燥的特点来了。

优质答主

这个简单,十天干就是十个阳和十个阴的组合,五个阳性,五个阴性,组成阴阳两个属性,然后每个属性能分出四个方位,这样组合起来就成了一个循环的五行系统了。

甲(阳木)乙(阴木)丙丁(阳火)戊己土(阴土) 庚辛(阳金)壬癸(阴水)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丑子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己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