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为什么叫懦夫?
英文中,coward(懦夫)和courage(勇气)其实是同根词,其词根cowa—源于拉丁文中的catus,意为“警惕”和“小心”。中世纪时,单词cowa—演变成coward,在词义上派生出了“害怕”和“懦弱”的语义,coward也就成了懦弱胆小的人。
但是汉语中“懦”的意思和“勇”恰恰相反,而“勇”指的是不顾危险、难易等畏缩心理,敢于去完成某件事。“懦”在古汉语中指的是一种柔顺的牛。《说文·牛部》:“懦,柔也。从牛,内声。”因此,“懦”的本义就是指顺从的性格或品行。
《论语·雍也》中曰:“质柔而好礼”,这里的“质”就是指天生的秉性;《宋书·五行志一》中说道“二曰多口少力,多智好谋,懦弱贪生”,可见,古人认为“懦弱”是指缺乏战斗力和没有杀气的人。《战国策·齐策四》中有“故将有三败,必皆任数、不因敌,一败也;将恃众,士轻敌,二败也;士卒不顺,将务国功,三败也。故将有功,贵以选士,不贵用众,古之胜者,必坚甲利兵,设于不可及,远其城郭,全军而离陈。故兵有形与势,战有虚与实,民无兵革之患,莫不先富而骄,先骄而后佚。先佚而后病,是谓痹病。安佚富骄,不戒而来,是谓之招寇。”古往今来,能够成为一国之将的人,必是拥有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他们深知“骄兵必败,哀兵必胜”,也知道想要取胜就应该“以战养战,以虚制动”。
因此,“将恃众,士轻敌”被认为是将帅的不智之举。这也就告诉了我们,拥有强大的作战力量,未必就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战争中“勇”往往要让位于“懦”。但是“懦”并不是退缩或怯阵,它有着完全不同的另外一重含义,这就是“隐忍”。
所以,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战略思想:积弱远战。它的基本思路是“为不能战之卒,遇不能战之敌,以胜”。在推行积弱远战的思想时,一方面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来养民,另一方面通过削甲兵、去兵革来示弱于敌。用兵时,实行“无战心,示无攻”,使敌方疏于防范,从而获得胜利。
综上所述可以说,战争中“懦”是“勇”的表象,而“勇”是“懦”的实质。“勇”、“懦”两者之间的实质性的矛盾,是用兵时应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所以,成大事者不会与天下争锋,而是善于隐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