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送幼儿园?
要宝宝离开父母断奶送到托儿所,俗称"送幼儿园",在现代社会已经是普遍的做法,就如我国自古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一样,已经成了一个社会公认的制度,很少有哪个父母觉得这样做不妥当的。为什么?难道让宝宝从小就脱离父母享受孤独,送进人满为患的幼儿园,和没有教养的孩子一同玩耍、吃饭、识字读书学会各种技艺和没有孩子气地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这样的“幼儿园生活”就是父母为孩子好的“幸福”吗?
大家都知道,人类在原始社会中,幼儿是在母亲的抚养下,生长在一个有严密组织化的社群中的,孩子们玩的时候也学会如何防止虐待、丧失生存技能、抵御野兽等等,孩子在与有组织的社群互动中,学会生存,学会怎样生存。
现在的孩子,只要父母稍微讲究一点,就基本上能保证孩子基本的生存条件,那么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就不愁吃穿,缺乏了在社群中所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这样即便父母再苦再累的将孩子送到各种以“学会做人”为名的幼儿园,而孩子在还未成年就将丧失童年天真无邪的欢乐,过早的走向社会阶层。
众所周知,现代的家庭一般就只有一两个孩子,家庭中的父母或其他亲长大都对孩子呵护备至,而孩子在父母心中的位置也是高于其他一切,这样的结果便是使孩子在心理上出现一种自我中心、自私、任性等过分孤立自我的倾向,当孩子上了幼儿园,必须依赖其他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却难以适应,从内心会产生一种焦虑感,如在游戏中输给了别人,或没有朋友愿意跟他玩,或受了欺负,或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受到了老师的惩罚等等,就可能产生自卑、孤独等心理,严重的会出现分裂,形成轻生的念头。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对孩子今后的人格发展非常不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很难形成友爱、互助、团结的处世观。
有的孩子可能会在父母、老师的呵护下变得过分依赖,什么也无须做,什么也不会做,只会贪图安逸;有的孩子会变得任性、倔强,难于管教;有的甚至会用残忍和暴力的手段对待别的孩子和动物,形成不良的嗜好;有的会染上这样那样的坏习惯,不能自拔;还有的孩子会出现性情孤僻、迟钝、自卑、麻木不仁等等,对社会、对父母毫无好感,对生活毫无兴趣,把自己完全孤立起来。
据统计数字表明:从心理学上看,有30%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5%的孩子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有的幼儿园为节约费用,不请心理咨询师指导,而是自行购买一些关于孩子心理方面的书籍让孩子看,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效果甚微。笔者对幼儿园实行的心理教育存在一些疑问,如果父母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幼儿园教育就能起到补充作用,那么,人类历史上就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虐待婴幼儿的惨剧发生了;如果父母本身根本不知道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那么,谁能肯定幼儿们看过的书就能使他们懂得心理保健?所以在幼儿入园之前进行心理教育决不可少。另外,心理咨询师必须到幼儿园去指导,因为只有他们才真正懂得怎样在幼儿不知不觉中进行心理教育。
作为父母,应该为宝宝寻找一条不同于现代“送幼儿园”的早期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