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会效益如何评价?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居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了解程度明显提高(由49%上升到73.8%),对奥运精神的理解也更加深入(知晓“更快、更高、更强”的比值从65%提高到73.6%);同时,在体育精神的指导下,中国人对于“公正”“公平”“自由”“民主”等西方价值观逐步认可和接受(见图1) 。显然,北京奥运会大大地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这不仅仅是体育的社会功能,也昭示着现代奥运会作为一种世界性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所具备的强大力量。
当然,人们更加关注体育的社会价值体现。20世纪后期开始,国际奥委会大力推广城市奥运会的理念。这种以首都或大城市为中心的奥运模式,一方面将奥运会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将奥运会的社会价值具体化为对人的教化作用。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首次提出“更贴近大众” (Fan-Friendly)的口号,此后这一理念逐渐为各国奥委会所采纳并加以实践。比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观众不仅可以与奥林匹亚诸神共舞,还可以亲自参与竞技比赛,从而加深了对奥林匹克理想与精神的理解。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成为众多体育项目全球参与度和认知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例如游泳项目在全球范围内最受欢迎的运动员大多来自中国队;而短跑项目中,中国运动员不仅获得了最多的金牌(包括夏季 Olympics 和冬季 Games ),而且最受世界民众欢迎,他们的赛场成绩往往会有最好的收视率。这些变化无疑增强了我国作为世界体育大国的影响力。 随着时代发展和进程加快,体育运动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不断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