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门政策什么意思?
“关门”是美国的政治传统 早在建国之初,联邦政府就没有权力向州府发号施令。在汉密尔顿的设想里,各州有权自由退出联邦;而在华盛顿、杰斐逊的执政期内,这种想法成为了现实——尽管仅仅是一时之计。
1794年,财政危机使国会和总统之间出现分歧,新成立的美国货币制度遭到了攻击,国会要求总统暂停执行新的税收措施。华盛顿拒绝签署这一决议,并且声称如果必要的话,他将离开这个国家,让政府处于“关闭”状态。显然,华盛顿的说法只是个威胁而已(他也没有真的这么做)。
几年后,美国卷入了对英战争。在这次战争中,联邦政府的权威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战费负担沉重,各州不愿交税,于是国会通过了《外币条例》,授权总统出售外国货币以支付军费。许多议员认为这个计划违反法律,应该受到惩罚。但当总统和军队面临被解散的风险之际,这些反对者却保持沉默。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严重削弱了美国人对政府和联邦制度的信心。罗斯福新政遭到诸多批评,民众对新政的不满导致罗斯福在大选中落败。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需要大幅增加军备生产来支持战争,为此必须大幅扩张政府权力,同时增加税收。
这一次,美国人没有闹着要“关上门”。 到了冷战时期,美国政府开支再次膨胀,国内不满情绪再起。这次又是罗斯福的继任者杜鲁门率先拿出钱来安抚人心。他提出了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援助计划,为美国公民提供工作机会和补助。
为了筹集资金,杜鲁门甚至打算出售国有的军用土地,引起一片哗然。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杜鲁门的“军人抵免税”政策,即士兵无论在战斗中还是在训练中损失的任何生命或身体损害,都可以免付税款。这项政策在赢得选民支持的同时,也使政府开支大增。
事实上,每次政府的开支超过预算,引起纳税人不满的时候,政府都会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来融资。这种做法实际上等于纳税人用现在多交的税金为子女和未来几代的子孙后代买单。这是一种非常不公平的做法,但却是最有效的办法。在美国,如果你是不满20岁的年轻人,那么你的纳税率可能高达50%,但等到你40岁退休的时候,你缴纳的税额可能还不到5%。这就是“关门”策略背后的经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