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3岁有什么说法?
我倒是知道个33岁的,不过他可不是中国人。 1407年三月,朱允炆派给王弼的指令中,有一支由60艘战船组成的舰队前往台湾。这似乎说明早在明初,大陆与宝岛间就有往来。 但明代初期并无“台湾居民”或“原住民”的说法。根据《明世宗实录》,嘉靖皇帝曾向大臣询问“番社(即台湾)之事”,大臣答曰: “洪武五年颁赐番社诏书,有‘朕奉命督师南征’之语,则台湾本朝所必行之地。”又据黄士瀚《台湾记事》云: “国初台湾府属福建布政司。”而《闽大志·台湾》亦载: “唐、宋、元时,台地本夷人聚居之地,名蕃社……故其土官,汉姓胡,原系元朝军卒,分守地方。” 那么明朝时候的台湾居民到底是什么人?是明朝军队吗?其实也不尽然。
据史籍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蒙古瓦剌部的入侵,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开始大修长城。在修筑过程中,从山东到辽东的数万名民夫因劳役过度或供应不足而死亡。为弥补人力空缺,朝廷发布命令允许百姓以盐、铁等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换取官契,到山海关外开垦荒地。但百姓出关后并非都是农民,其中还包括手工业者。
据载,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太监王景弘等率领的船队驶往浙江定海,在途中见到不少“番妇”在内河网捕鱼,并将捕获的鱼交予船上的官员,后者将鱼转送北京。这些妇女显然是沿海的渔民,属于手工业者的范畴。 这些渔民为何如此集中出现在内河里?其原因可能是在河港附近出现了荒废的田地,导致以田为民的赋税来源无法延续,为此民众不得不转向其他谋生手段。
此外还需提到的是,从元代起中原地区就有“丐帮”之称,可见乞讨之风在那个时候就很盛行了。因此我不怀疑这些渔民中有不少是被逼上绝路的贫民。 那么为什么又提到了这些内容呢?这是因为在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发生了一件事,明朝政府认为有必要就此事颁布禁令,严禁沿海人民下海捕捞或者贸易。那么是什么事让政府如此大动干戈呢?是因为明朝政府发现在东南亚某些群岛上有大批来自中国的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