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足球青训吗?
有啊,为什么没有,我们中国可是有着14亿的人口大国啊! 只是和我们想象的有落差而已嘛…… 我们总是认为,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里,哪怕挑出百分之一来踢球,也足够组成一支强大的球队了。 但实际情况却是,就算从十万分之一甚至更少的基数里挑选球员,最后组成的队,水平也不见得有多高。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别人可以依靠庞大的基数,最终组成实力强劲的球队,而我们却不行呢? 难道是因为中国人不热爱足球吗? 难道是我们中国的球员没有天赋吗? 难道是我们的青训体系出了问题? 你说我们的球员没有天赋? 那好,我就给你一个例子,在2013年U17世界少年足球赛中,中国国少以1-0战胜了埃塞俄比亚,这场比赛中方首发中锋陶富,就是后来成为“津巴布韦球王”的陶汉林——你很难想象一个身高不到165cm,体重只有49kg的球员能够成为中国男足的主力前锋。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熟能生巧”,我想用来阐明这个现象再合适不过了,其实不仅是足球,只要是集体项目,都是这个道理。 比如说篮球、排球或者棒球这些需要配合的项目,更需要熟能生巧。 而足球作为一个整体性很强的项目,更是少不了这一点。 那么问题是谁给你练习熟的呢?答案是足协。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就建立了职业联赛体制,自此以后,各级青少年梯队开始了“以队建队”的模式开始,由各级职业俱乐部负责选拔、培养以及输送人才至各级国家队。
也就是说,那些从小被选拔进入梯队训练的孩子,他们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训练和比赛(可能是模拟赛或者是分组对抗),而教练员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指导他们如何踢球,而是不断的变换阵型,更换战术,让他们适应不同的组合方式,从而提升球员对于足球的理解与把握。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通过这种模式的锻炼就能提升球技,毕竟这是一种建立在大量练习基础上才有效的方法。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现在中超中甲很多职业球员,他们在场上所做的更多的不是发挥技术特点,而是根据教练的部署去完成阵型、战术板上的任务,对于很多非职业出身而具有高天分且灵活多变的队员而言,这样的训练模式其实是限制他们发展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中国足协能够给青训队伍提供保障制度的话,相信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入专业的青训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