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字五行属什么?
“吼”(hǒu),按现代文字学来讲,这个字是个形声字,其字形为“吼”,其声符是“侯”。
但古代的汉字是没有“候”字的,古代文献中用“候”作为声符的字很多,如“hou”(后)、“hou”(猴)、“hou”(堠)等等;而用“吼”作声符的则比较少见,只有“吼”一个。因此根据汉代的《尔雅》和明代的《康熙字典》等文字书,都认为“吼”这个字是象声词,属于“号叫”一类。
可是到了清代,有位学者在研究战国文字时,发现“吼”字不但见于秦汉简牍,而且形体还和战国文字一模一样,完全没有后世文字的痕迹。于是他就提出质疑,认为“吼”应该不是一个象声词。
后来这位学者的观点被清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念孙所继承并发展。王念孙在著述中指出,“号”和“吼”在古代是不同的字,但是意思相近,都有“大声呼喊”的意思,不过“号”多用于人文方面,“吼”多用于自然现象。此外他还提到,古人形容雷霆的声音用“吼”,形容虎啸、牛喘等动物发出的声音也同样用“吼”。既然“吼”可以表意,那么它就应该是一个语素而不是单纯的象声词了。 到了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现代语言学建立了起来,专家们通过对近代汉语的调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王念孙提出的“吼”具有表意的功能。
比如现代语言学奠基人吕叔湘先生就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说“吼”字“好像没有纯粹的像声音的词义”;又指出“吼”字“可以表示不同人的喊叫”“还可以表示东西的响动”。可见“吼”字除了象声外,还具有表意性,应属兼类词。
后来吕叔湘等人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也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认定“吼”字属于形声字,同时标注了“hǒu”这个音节的读音,并解释了这个音节的意义为“大声呼叫”。而“吼”字的第一个义项也做了较大改动,由“形容狂风暴雨的声音”改为“大声呼叫”,同时还增加了两个新义项:“喻突然暴发”和“喻剧烈地摇动或冲击”。“吼”字是一个兼具象声和表意功能的综合性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