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巳月属什么五行?
丁巳月,是阴历四月,也就是俗称的“梅雨季节”,这个月的天气一般不大好过,阴雨不断。 月令集解中说: “立夏后,干支纪日,以五月卦气论,至小暑前,阳气极盛;自小暑一阴生,至立秋前,阳渐消而阴渐长。 ” 由此可以知道,立夏到小暑这段时间,正是从春季到夏季的过度阶段,这个时候白昼时间逐日增加,但气温变化却不太明显。到了小暑节后,白天的时间急剧增长,而温度也开始快速升高。
在阴阳学说中,月令是以阳气为主的,也就是说农历四月(辰戌丑未月),阴气相对较弱,阳气较强。而农历五月(午未寅卯月),阴气较强,阳气较弱。 在天干地支中,四月为巽离坤三月,对应的是南方和东南方,所以这个月最容易出现“热浪来袭”的情况——因为南方暖湿气流已经开始发力了。而五月则是巽离坤四月,对应的是南方和西南方。所以五月份的“热浪”会比四月份更胜一筹。 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况存在。如果农历四月遇到“清明、谷雨”这些节气,或者是遇到卯酉日(惊蛰在正月,春分在二月,清明在三月,谷雨在四月)的话,那么四月份就很有可能出现倒春寒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古代是很常见的。
古书有云: “凡草木开花多不在春月中,必候立春、雨水而后发,至清明、谷雨而繁茂。若立冬、小雪之时,草木必先凋谢。 ” 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点,立春以后气温回升,冬眠的动物逐渐苏醒,开始活动。但是立春至春分这段期间,冷空气依然十分强劲,频繁南下,此时植物虽然已经萌发新芽,但却非常脆弱,一旦冷空气袭来,很容易发生“倒春寒”现象。 所以说,用公历推算四季的做法其实是很不准确的,毕竟这涉及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节”与“气的区别”以及“闰年”的问题。 古人把太阳周年运动轨道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每年365.2422天,365天为一个周期循环一次。 而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并非单纯表示气候的变化。比如冬至表示太阳运行到达最低点,但是一天之中白昼最短。小寒表示寒冷,但是还没有达到极点。大寒意味着天气冷到极点。 而立春则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