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精英流失?
我举两个例子,说明这种人才流失是中国特有的。 一个是我读本科的时候,我们系从北大挖过去一个老师,叫作张信刚,他是北大的博士,毕业后去美国做博士后,然后回国在我们学校任教。 当时他很自豪地跟我们说,他在北大的时候,他导师就夸他是最有前途的青年学者,所以他去了美国以后,他的导师又邀请他去自己所在的实验室(当时在Yale)做研究员,待遇是年12万美金左右。 他出国前在中国教育部某司工作,也是正处级干部了。但他说他后悔死了,因为他到美国的两年,他所有的同学和同事都升了官,唯独他自己还在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教授。而且他打听到他的导师后来给他的研究生们每年至少是30万美金的待遇。
第二个例子是我的一个校友,他本科就读于清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拿到博士学位以后,去美国一家最大的军工企业任职。这个公司我略知一二,属于那种只要你是斯坦福毕业的博士,且你导师很有名气,公司会给你相当不错的待遇,年薪加各种福利大概20万美元左右吧。 我的校友说,在他毕业应聘的几家公司里面,他的工资算是低的,另外几家的老板都是抢着要他,因为他有清华和斯坦福这两个光环。
所以综上,我认为中国的所谓“人才流失”有几个特点:
一是流失的人才确实是在国外获得更高的薪酬;二是这些人才如果不出国,大多也能得到国内相当程度的晋升,比如副教授、主任医师等;三是人才出了国之后往往不会再回国的,即使回国也大多不是作为顶尖人才而言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觉得是因为中国在80年代以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没有同步建立一种可以让人才放心投入的体系。也就是说,那时候其实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不小了,但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还没有实现转型,因此无法给那些有能力的年轻人一个可以让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换句话说就是,那时候中国的体制内外实际上都是“吃大锅饭”,有能力的人得不到赏识和中枢机构难以有效沟通。
当然这里还涉及到很多其他问题,例如文化的排外性等等。 总之,这种人才流失现象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出现的,它的实质其实是国内和国外两套体系之间的选择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