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的五行是什么?
“ 形,成,形。 ”《说文》 “ 木,生,木。 ”《礼记·月令》 注:此处“木”读mù。 《论语·子罕》 注:此处“木”读 móu. 孔子所说的“木”指的是木材(树木)。这种材料很早就有了。所以它有一个古文字形态: “木”字在甲骨文中像两根木头,金文则将两棵木头相连处的一横拉长,成为现在的“木”字。小篆将一些偏旁符号化,而隶书、楷书则沿袭了小篆的模样。 那么,由“木”及“林”和“森”两个现代汉字,是怎么得来的呢? 清人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时,解释得很清楚。原来在古代,人们是把字分成不同的部位的——比如“木”字,分为“木”和“下”两部分——“上”就是字的头部,“下”就是字的底部。这样,每个字都有上下之分了。而分得最清楚的,当然就是独体字了,这些字叫做“文”。其他合成一字的多音字,叫做“字”。
至于这个“字”怎么造出来……嗯哼,这就要讲究讲究了。段玉裁说,要造字必须先有“义”,这就是说的造字原则了。而这个“义”,其实就是指的字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词的意义。例如“高”这个词,它的意义是“距离低的地方远的、高度大的地方”。明白了这个意思,就可以造出这个字的字形了——上面一部分表示“距离低的地方远”的意思;下面一部分表示“高度的大的地方”。两个字合起来,刚好是一个整体的、符合构造规则的字形。
但是,“义”不仅要在视觉上让人看得懂(即字形的构造符合构造规律),还要能在声音上让人听得懂(即字的读音符合声韵规律)。因为古人是闻声而知义的,声音相似或者相同的字,意义往往相近或相当。 所以,每一个字都是有音有形的。而“形”的来源,就是因为“义”需要塑造一个外形相类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