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姓五行属什么?
一、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周成王弟弟叔虞之后也。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商末诸侯国陶国(今河南商丘县南)之君有子叫公明,封于陶丘(今山东定陶县西南六十公里处),公元前687年,齐灭陶丘,其子孙以原国名为氏;又载,春秋时宋闵公弟司马庄,谥号桓,称司马桓梁,因在宋国任官,故改姓司马,其后人亦姓司马;再据《广韵》所载,西晋惠帝时有太子太傅陶冲,其先出于姬姓,本名唐,后改为陶冲。
2、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颛顼的后裔陶唐氏所改。古八姓分别为姜、姚、妫、姒、妘、屠、杞、滕、姞,其中三姓已亡,其余五姓均为女姓,或说是古代女性酋长之称谓。而陶姓是其中的男姓,当是因为部落酋长姓名中有“陶”字的意思,或是其族人定居之地名叫“陶”的缘故,后来该支陶姓男性后裔,遂以陶为姓。
二、迁徙分布 陶姓早期的居住地在今山东省境,夏朝末年,部族领袖仲虺归附商汤,并成为其左相,把都城建在丘陬(今山西临汾附近),因此丘陬又被称作“仲虺城”。至商纣王之时,殷帝辛封亲信鬼侯为候伯,赐姓陶氏,史称陶唐,其都城池阳(今陕西泾阳县西北)也被称作“陶邑”、“陶丘”。随后,这支陶姓人繁衍光大,并在秦统一六国后,有了迁往岭南的记载。 西汉文帝之弟刘余被封为淮阳王,其藩国属郡国之一,治所在今河南省周口市东,当时有一属官叫做陶舍,因有佐军之功,被汉武帝赐姓“李”,其后裔世袭陇西太守,其一支留在武威郡临泽县,即现在甘肃境内,从此陶姓成为了当地的望族姓氏。 东汉时期会稽余姚人陶谦,三国时吴帝孙权之母宣太后孙昭,皆以陶姓显贵。吴国灭亡后,江右(江西)及江东(苏浙皖南部)一带的陶姓人逐渐兴盛起来。北朝时,突厥族入主中原,不少中原汉人的姓氏遭到涂炭,于是汉族人为避仇,纷纷以“陶”为姓,使原本就繁荣昌盛的陶姓越发耀眼夺目。
隋唐两代,陶姓在江淮之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宋朝以后,陶姓人逐渐向东南一带迁移,到了清朝中叶,闽粤各地的陶姓人已遍及天下,如今台湾省的陶姓同胞大多来自江苏、浙江等地。 另据史料记载,元代末年,有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将陶姓带到河北、天津一带;明代初年,凤阳府(治所在今安徽蚌埠市凤阳县)和南京应天府也有陶姓人居住;云南丽江府也有陶姓人进入,其来路是四川松潘蒙古川西道。另外,还有广东嘉应州人迁往台湾,台北府新竹县则有很多福建邵武府人迁入。
三、历史名人 西晋时有太傅陶冲,著名文学家,善于写文章,与王衍、崔洪同时并称“三俊”。其子孙有陶侃,是西晋时期的著名忠臣,曾任荆州刺史,镇守石首县(今属湖北),后因诛杀叛乱者,被加官进爵。东晋时期有陶潜,就是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陶渊明的祖先。
南朝·梁·萧统死后谥号为简文皇帝,其母徐昭佩自尽后,萧简文的灵柩运到金陵,他的儿子萧纲在长安置办了一处豪华的墓室,并将父亲生前最喜欢的陶仪像放在旁边。唐代诗人王维作《简文太子赞》一首,对萧简文推崇备至。
宋代有词人陶开,号草窗,最出名的词作是《念奴娇·赋雨岩》,其中两句“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儿正午眠。雪浪金珠,翠藓雕盘蔓。”深得赞许;此外还有抗金义士陶继祖,诗僧陶弼等人。 元末明初有小说家兼文人陶宗仪,其著作甚多,流传至今的有《辍耕集》、《南村辍耕録》、《说郛》等,其中《辍耕集》被《四库全书》收录。
清中期有学者陶澍,生平著述很多,主要有《古文渊薮》、《五礼通考》、《皇朝武功纪盛》等,他还主持修撰了《湘军志》。其子曾国藩继承父业,也颇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