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字五行属什么?
“哆”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像手指张开的样子(下图);金文中字形与小篆相似(下图左);隶书、楷书写作今天的字体。
本义指用手指或手掌轻击的声音,如“鼓~~”、“口~~”;引申为振动、抖动的意思,如“头~~~”。 《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哆,失也。」失者,不正也。也就是说哆是手没拿稳掉了的意思。这个解释其实很形象——就像今天我们说的哆嗦一样,哆和瑟的本意都是抖落掉身上的东西(比如衣服)。所以后来就用哆来表示发抖之意了。
关于哆的出处,我举两个例子吧。一个是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杨阿五》:「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有人愿南山之桂,有人愿东海之蓬莱,又愿世间神仙,皆不见用,意乃不足,答曰:‘卿欲吾远游乎?’客曰:‘欲汝往呼邪道求之。’即令一人向东,一人向西。东者不肯去,遂还西向立,而东者亦随而返。如此往来数十遍。忽有一人自云:‘吾可代彼走耳!’于是乃令此人东,一人则西,以次递代,无复停者。俄顷之间,尽出长安城外矣!问此是何所在?答云:‘此是终南山。’问:‘从此过渤海,可得见蓬莱否?’答曰:‘尔但乘船去,当可到耳!’便各自别去。既至海上,东者不复得路,乃大呼阿五,阿五大叫,遂闻空中云:‘君但随所指去,必不差误!’既至海畔,阿五复令还取阿五二人。于是同到蓬莱山,果与以前所见无异。留连累日,方欲归去,而适值天晴,风涛大起。阿五谓两人曰:‘今者还当遭龙伯国所,其地去此万里,少缓当复见东海。’果至龙伯,乃一岛,其形如鸟足而立。因止住,不敢前进,遂望岛东行二十里,始见海水。因与阿五等俱上岸,须臾之间,不知所涉之道已远于前矣。』 这个故事中的『哆』,就是用手掌拍打翅膀(也就是振翅的意思喽~~呵呵),以便能够飞得更快一些~
另一个出自唐朝李延寿的《北史•卷一百七•列传第九十六》:「魏初,有西域胡僧,善幻术,后魏宣武帝时,入都。帝恶其诈,鞭之数百。其徒怨怒,窃于夜中烧建阳门,火照城中。帝大惊,即命赦之。」「后数日,帝使阅诸门军,见胡僧皆有鞭创,帝疑主者之罚不周,遣追主者杀之,竟不知谁所为也。」 这里说的是一个外国僧人因为被皇帝斥责、并且被用鞭子狠抽了几下的故事……由于他怀恨在心、于是在夜间放了一把大火,结果却没能成功复仇反而因此丢了小命儿。不过这个故事很有意思的是没有说明那个「哆」到底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