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怎么来的?
关于“阴阳五行”的形成,在《黄帝内经》中早有论述: “黄帝曰: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山川,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四肢;……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法乎天然,此之谓天道。” 意思是人的生理组织结构,是取象于天的,人的功能活动,是效法着天的运行规律的。
那么“天之阴阳”又如何类比于人体的阴阳呢? 首先,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相对而言)。其次,太阳在天空为阳,月亮在地为阴(相对而言)。第三,白天为阳,黑夜为阴(相对而言)。第四,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相对而言)。第五,温热者为阳,寒凉者为阴(相对而言)。第六,向上、向外、活动为主者阳,向下、向内、安静者阴(相对而言)。第七,气盛为阳,气虚为阴(相对而言)....如此等等。
总之,“天人相应”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必然要受到天时、地利的影响。研究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应用于人体,是中医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人作为宇宙间的生命实体,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处在一定位置上的具体生命个体。了解人的生辰八字,知道他(她)的“时空坐标”,便有了进行“天人相应”研究的依据。这正如《灵枢·岁露》所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在中国传统哲学里面,有两个影响特别深远的理论体系,一个是五行学说,一个就是阴阳学说了。
所谓阴阳,其实就是一个哲学名词,用来表示相互矛盾或对立的事物。比如把太阳叫做阳,那么背阴的地方就是阴了。而这个阴阳,并不是说单纯的说有区别,还有着相互制约转化的关系,所以古人就拿这个阴阳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了,什么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走远了就会冷等等都是。古人发现,这阴阳还真的相当有用,不仅可以解释这些天文现象,还可以用在各种生物身上,而且可以有惊人的准确,这又引出了中医的体质学说。从西医的角度来看,中医理论中充满了唯心论,什么经络气血都是不可证实的,但是又不得不承认,中医确实治病。
而五行学说就是一种关于生克的理论了,在这里五数是个关键。五这个数字在古代的地位相当于现在人说的三字头,是个大的天文数字。五数衍生出了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古人又赋予了这些物质以特殊的含义,又规定了相生相克的关系,形成了五行学说。这种学说用在人的健康之上,发现和中医的体质学说是能够相合的,比如什么金克木,那么金体质的人就容易得木质的病,等等。因此这些学说,就成了中医理论体系里面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实际上这些学说,就是古人根据自己所见,然后想象出来的东西,比如古人发现植物都生长在泥土之上,所以就认为木有从土中来,土是木的母亲,称为木克土。类似的理论,可以总结出来一套东西,就是五行相生相克。实际上和现代人说五行的来源,就是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这五大类的东西,所以就以这个作为源头,这五大类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又有各种作用和关系,因此总结出来成为理论。类似的,还有类似三才、八卦、四方等,都是源于古人朴素的人生哲学。这些东西,现在看起来,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思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