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怎么来的?
关于“阴阳五行”的形成,在《黄帝内经》中早有论述: “黄帝曰: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山川,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四肢;……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法乎天然,此之谓天道。” 意思是人的生理组织结构,是取象于天的,人的功能活动,是效法着天的运行规律的。
那么“天之阴阳”又如何类比于人体的阴阳呢? 首先,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相对而言)。其次,太阳在天空为阳,月亮在地为阴(相对而言)。第三,白天为阳,黑夜为阴(相对而言)。第四,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相对而言)。第五,温热者为阳,寒凉者为阴(相对而言)。第六,向上、向外、活动为主者阳,向下、向内、安静者阴(相对而言)。第七,气盛为阳,气虚为阴(相对而言)....如此等等。
总之,“天人相应”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必然要受到天时、地利的影响。研究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应用于人体,是中医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人作为宇宙间的生命实体,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处在一定位置上的具体生命个体。了解人的生辰八字,知道他(她)的“时空坐标”,便有了进行“天人相应”研究的依据。这正如《灵枢·岁露》所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