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企业不能有金服?

倪斡淳倪斡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最近很多类似问题,我统一答复一下。 先声明一点,这个问题很狭隘,只限于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这个层面。 目前国内所有主流的互联网企业(包括京东、阿里等),一开始都是靠融资过下来的,当然现在都估值上万亿了。 但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这些企业的创始人一开始创业的时候,都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一起,完全依靠自己积累资源和资金,完成最初的启动和成长。 而传统企业做互联网转型往往一开始就负债累累,甚至很多公司因为投入太大,导致现金流断裂,直接破产。

这里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企业转型时,既缺乏像孙正义那样能精准判断趋势的大战略投资人才,更缺乏像贾跃亭那样能拉来巨额投资同时又能快速烧掉的钱。 而大多数传统企业,其实就缺这两个关键性人才中的一个——要么缺少能精准判断趋势的战略型人才,要么缺少能迅速烧钱扩张的人才。 企业做互联网转型时候,往往是两者都要,即既要能做战略决策,制定清晰的战略方向,又要具备超强的执行能力,能快速落地,并承受在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 一个初创的企业如果同时拥有这两个人才,那基本上也就不用愁转型的事儿了。

所以回过头来看,阿里巴巴最初创业的时候,虽然缺钱,但马云一方面通过融到第一轮风投完成了公司的初具规模,另一方面又通过跟投的方式,不断拉近与外企交易的距离,从而迅速打开局面,抢占市场。 而大多数传统企业做互联网转型,是既没有马云那个能提前预判风口的战略眼光,又没有马云那样能融到钱同时又能把钱花出去的超强执行力。 所以他们既得不到风投的青睐,也无法完成从0到1的突破,只能望洋兴叹。

居冬泉居冬泉优质答主

从金融稳定的角度,严防风险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传递。近年来,“大而不能倒”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日益成为系统性风险的承载者,成为金融业的重要系统风险来源。一方面,要通过严格的资本监管控制和杠杆率限制,防止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过度复杂化和盲目扩张;另一方面,要防止金融机构内部跨领域、跨市场经营风险的相互传递。这就要求集团法人不能控股业务性质存在重大冲突等金融业务。

从功能监管的角度,防范套利性“空转”业务。如果各类业务混业经营,将难以避免地产生套利性“空转”业务,既无益于宏观经济和实体经济,还将滋生和积累潜在金融风险。此前金融机构进行所谓混业经营,是通过内部的事业部开展相关业务而不是通过独立法人,是立足于业务层面的“混业协作”,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混业经营。因此,需要强调的是,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位应是控股平台,不做具体的金融业务,集团内部各类机构仍应按分业的要求严格管理。

从国际实践的角度,避免出现风险积累的“大到不能倒”。混业集团一旦失败将导致重大系统性风险,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这种担忧促使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分业经营制度。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混业经营实践的逐步推广及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迅速扩张,如何有效解决“大到不能倒”仍成为各国监管当局面临的难题。基于审慎监管的原则,在混业经营趋势明显、分业经营要求弱化的背景下,仍要强化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的内部法人隔离,避免风险交叉集聚。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