栻五行属什么的?

公孙振怡公孙振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栻”,音shi(四声),本义是“制定历法”的仪器,古代用占卜的方式决定日期,每年正月上辛日,由皇帝亲自用“策蓂”的方法确定正月的第一天——正月甲日的第一天称为“立春”,以表示春之伊始。“策萌”就是摇动蓍草占卦,这种占筮用的器物在汉代叫做“栻”。 说文解字曰:“栻,观天仪也。”“观天文者所以制十二月之象。”又引《春秋》传曰:“桓公问于管仲曰:礼食宴好乐可以移风易俗,其斯之谓乎?管仲对曰:先王之为礼也,以高为尊,以下为卑;以左为臣,以右为贵。自郊而望,先王之坛,上下之位,天子而立,诸侯跪拜。”这段话的意思是,祭祀的时候,君主站在中间,诸候在其下,文武百官再其后,各依其地位的高下来定位。

“栻”还有一个读音shì,通“莳”,表示栽种、栽培的意思。这个读音下的“栻”,字形与“莳”相同或相近,但是含义却是不同的两个字。 “莳”字从艸,示声。据载,“蒔”的字形演变如下: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收录了“蒔”的这个字形,并解释它的意思是“莳,蒔禾也。一曰布莳。”“蒔禾”就是把种子撒到地里让庄稼生长出来。“布莳”就是用种子布撒田地里的意思。这两种释义都含有“播种”的含义。 “播”字的字形演变如下: 我查阅了唐代柳宗元著《桂海虞衡志·草木》,其中关于“蒔”的解释同上。宋代苏颂著《本草图经》中也有记载 “蒔,苗也……江东有之,北土亦种之……”可见,“蒔”字的两种读音和三种含义一直延续到了宋代。 但是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蔬五味·蒔》中却指出:“今北人种莳作畦塍之状,南人植之盆盎之中。”并解释说:“俗作‘莳’,非。”李时珍认为,北方人所种的“蒔”应该写作“莳”,这个字在今天属于常用字,意义也是栽培、种植的意思。并且,用“莳”来表示这个意思,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那么,“蒔”怎么会有两个字形呢?原来,这个字有两个古字:“蒔”和“莳”,这两个字在古代就可以通用。但是近代以来,“蒔”字专指栽培植物,而“莳”字除了表示栽培之意外,还有特指的意思,即仅仅是指古人用的一种计时器具——“晷刻”也叫“时计”。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