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在五行属什么?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中国古人用这五种物质解释世界的组成和万物相生相克的关系。 先按西方的划分方法,把世界分成五部分,再把每一部分抽象出象征性的东西,这样就有了金、木、水、火、土五行。 其实,“五行”说源于古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即天地是由东方升起的,地球是圆形的,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因此“四行”说就产生了(这里不考虑南方与北方,因为南方在地理上属东南西北中的西南角)。
后来,人们又把天分作上下,所以就有了“五行”说,并且有了方位:正东为木,正南为火,正西为金,正北方为水,东北为土,西北为铝。 当然,这个划分方法是很不科学的。比如金属,就有金的共性,如硬度大,耐腐蚀等;又有金属的特性,如水银,属于液态金属。还有类似金属的性质,如铜,具有金属光泽,却不太稳定。
一些岩石也有金属性,如玄武岩,其含铁量很高,一吨值万元,且易于开采,可用磁铁直接吸上来。 所以,五行其实是一个比喻:就像五根柱子一样支撑着这个世界。但这仅仅是物质的五个基本元素,并不是物质的所有性质。 为了进一步解释世间万物的多样性,古人又创造了“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并用它们配合五行形成六十种组合,以描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农历每个月都有它的特别一天——初一十五或朔望。这是由于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的。而每天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自转形成的。 月相的变化有朔、望、新月、残月,用十干相应的时间段来命名: 初一日:朔。 十四日:望。 月出时刻为19~20时: 新月初三:由望到朔。 日落时间: 十九日:由朔到望。 日落时间:
由此,我们可把每一天的每一时刻都命名为六十个不同名称,如“甲子旬午未时”,“甲子旬戌亥时”…… 用这种时间组合方式,可记载一年中的每一个日子,直到公元纪年法出现后,才彻底取代了它。 但用天干地支记历的方法却保留下来,主要用于记录日期和时辰,也用于中医针灸、算命占卜等方面。现在,有些人给新生婴儿起名仍采用这种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人们是用天干的第七个字“丙”来表示太阳的运行。因为在古代,人们用十二个符号来代表时间,每个时间段叫做一个“时辰”,而每个时辰都是由太阳运行15°而产生的。其中,每个时辰都是两个字的,如“寅时”,就是“阳阴”结合的产物。
然而,当子丑寅卯这几个字用完以后,就到了辰时,这时就必须得换个套路了。因为“辰”字的开始,意味着又一个循环的开始。于是古人就以“辰”代替“时”,并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