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字的成语?
(一)之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主要表示前面的成分有三种情况是后面成分的前提,可译为“只要”、“只有”、“如果”等,有时需要调整语序,以使语气贯通,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常是倒置的,因此又可视为特殊的宾语前置。
今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又喟然曰“吾欲中国而授圣人”,(之)是不可也。(《荀子·王霸》)——现在各诸侯国力行攻伐政策,强大的国家侵犯弱小的国家,人多的国家欺凌人少的国家,可是(国君)又感叹地说“我想使中国大治然后把君位让给圣人”,这(是)不可能的。
2、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治)国不以礼,其刑罚(之)不可以得君子也。(《·为政》)——我听说过用中原的夏代的礼仪风俗去改变边远的蛮夷的风俗习惯(的事),没听说过被蛮夷改变的(事);治理国家不依靠周礼,他的刑罚不可以得君子的拥护。
(二)以
1、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前面的分句提出的原因或条件,可译为“因为”、“由于”、“凭借”、“依靠”、“用”等等。
(以其)善下之,故能(之)众服。(《老子·第六十六章》)——(因为他)善于对人谦下,所以能够使大家服从。
子贡曰:“文、行、忠、信,(之)师矣。”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先进》)——子贡说:“学习文化、品德(高尚)、对人忠诚、言行一致,(这)就是老师的道理。”孔子说:“可惜呀!我看见他不断长进,未看见他停止下来。”
(以)德(之)为车,(以)道(之)为御。(《》)——以德作车,以道作御。
(以)德(之)和其心,(以)礼(之)制其体。(《淮南子·泰族》)——以德来平衡人的心意,以礼来制约人的行动。
(以)和(为)贵,(以)同(为)乱。(《左传·昭公二十年》)——以和谐为可贵,以同一是祸乱。
(以)知(为)时,(以)乐(为)贵。(《晏子春秋·内篇问下》)——把知识看作是时间,把音乐看作是宝贵。
(以)文(为)华,(以)质(为)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用文采作为华丽,用质朴作为实质。
(以)德(之)为术,(以)天(之)为表。(《列子·杨朱》)——把道德作为法术,把天然作为标准。
2、介词,引出行为或动作的工具、凭具、方式、手段、方法等,可译为“用”等。
(以)六事(之)察奸,(以)三诛(之)杀当,(以)三赏(之)劝功,(以)四教(之)正俗,(以)四辅(之)和民事,(以)四行(之)收疆宇,(以)六礼(之)防民淫,(以)五制(之)齐万民,(以)九惠(之)施百姓,(以)民产(之)六人为民纪之。(《》)——用处理六种事情来察探奸邪,用三种诛杀来处罚应当处死的人,用三种封赏来鼓励有功的人,用四种教化来端正风俗,用四种辅助来调和民事,用四行措施来扩疆土,用六种礼仪来防民淫乱,用五制办法来统一万民,用九惠措施来施爱百姓,用六种人口来作为管理百姓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