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五行属木还是金?

逄雅晴逄雅晴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宋朝,是宋代的简称,是一个历史上重要的朝代。 宋朝是个富饶强盛的王朝,也是文人气息最浓重的时代之一。“穷文富武”形容的是读书人,可读书人在宋朝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只要考中了进士,做官只是时间问题。所以读书人的地位很高,穿的衣服用色也很讲究。据《宋史·舆服志》载:宋朝的祭服分“大祀(重大祭祀)、朝日(朝拜太阳)、夕月(月亮升起的时候)”等几种,各种祭服的颜色都有规定。比如皇帝在举办大祀活动时所穿的“衮冕之服”,就是“圆领袍衫(类似于今天的西装),上绣五色龙纹及六章图案”;而皇太子参加类似活动穿的“鷩冕之服”则是“上衣下裳,袖章服,绣五彩雉羽”,可见此时服装的款式已经与今天很接近了。

另外,据记载,宋朝时,天子、太子、诸王、百官乃至士庶都遵守着严格的仪制规范——包括衣服的颜色和样式都有具体的规定。如皇帝穿黄袍,皇后穿赭黄衫,皇太子穿绿袍等等,如果越了规制,那可是要受到严厉制裁的。

到南宋时,衣料的质地也有明确规定。如皇帝的大礼服,规定必须是深紫色的绫罗。至于太子的服饰,质地上要求细软轻薄。如果是冬季,还要特意加上“御寒之衣”,即“以紫貂裘、白狐貉裘、青鼠裘或以锦缎为面、茸毛为里的厚绒袍,套在外面”。这跟现在所谓“里外都要有保暖效果”的说法简直一模一样! 不过到南宋末年,这种整齐划一的情况发生了轻微的变化。当时,一些贵戚大臣为了显示特殊身份,开始故意破坏规矩,穿着“金绯纱帽”或“红束带”(红腰带)。这些“异样装束”后来逐渐普及开来,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但宋朝人并没有因此乱了章法。据载,到了元代,统治者为了显示本族“尊贵的身份”,特意规定:只有蒙古人和色目人可以穿着丝绸和缎子,汉人只准穿麻纺品。

栗家乐栗家乐优质答主

宋朝是赵匡胤所创建的朝代 ,关于宋朝的国运五德是属于什么?这在秦代五行相生相克学说之后,成为正统朝代需要所遵循的合法性解释的理论之一。对于宋朝五德来说,北宋初年曾经历木德,火德,土德,水德等争议。

宋开宝三年(970年),翰林学士窦仪、御史中丞赵惟恕等上表建议宋朝应居火德(木生火),祭祀配享皆应依水德制度。

开宝九年(976年),大理寺丞梁周翰复上言,秦据火德,汉据水德,晋据土德,宋据金德。宋太祖卒,遗诏定宋朝水德(土生金)。宋朝水德之说,直到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才被废弃。

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宋徽宗改元“大观”,罢铜钱,行交子和钱引,铸铜器及铅锡,又诏定宋朝神宗五代及开宝以后宗庙,于是尚书冯熙载以《瑞应图》上疏建议宋朝应居土德。《宋史五行志》:“《瑞应图》‘土瑞应黄龙’。”冯熙载认为“宋承周土”,上应土德,“金德者,水之子,能行土治”。三月,宋徽宗依熙载之议,诏定宋朝土德。

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复令礼官讨论后,以《易经》为据认为宋朝应居水德,诏曰:“以易乾亥之数,金火交而土王,乾亥之德,坎正而坤承之,取天一所生之水也。乃诏定宋朝所行皆依正闰之法。”

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依熙载之议复定宋朝土德,“复用熙载所定为土德”,罢政和三年改五帝、五郊,依旧帝号。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参知政事汤思退、礼部尚书李石等进《礼纬》“土行臣轩辕”建议宋朝应居木德,曰:“宋朝受命,继周之运。土者,周之正位,为木之母。《易》曰:子母相求之道,母行臣子,子行臣母。其土行臣轩辕,木行臣炎帝之文,盖明母之运将终,而子之运将隆,火德继土,理所当然。昔尧水锡禹,而禹火行臣尧。推而上之,黄帝土行臣神农,皆所谓子母相承也。”高宗听从众议,确定周木宋火,遵用熙宁旧议,沿用宋徽宗时期所置五官帝号,仍旧宋徽宗、宋钦宗庙号为“法文、武元”。宋朝国号“宋”字中含“水”字,亦有五行相生相克之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