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如何估值?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猜题主大概是遇到了被坑了的情况然后很生气于是来知乎找一个理论上的解释。 首先,中国的公司确实很难像美国那样用PS/PE这种静态的指标来估值。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些指标是建立在资本市场有效假设之上的。而中国(也包括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是不成熟的,所谓的“市场”很多时候就是被一帮大股东和机构把持的,这种情势下,用市值代表股东收益是非常困难的。 用PB/ICRA这些动态的指标倒是可以,但问题是中国很多公司的财务是很不透明的(这里很多字可以省掉),这样的公司大多从事的是重资产行业或者业务非常分散的行业,用这些指标来给它们估值是比较危险的。
如果一定要给一个中国公司估值的话,我的办法是:先找到10个左右这个领域里最专业的投资人(最好是做投资的管理人而不是单纯的分析师)让他们给目标公司估值并说明理由,然后再算算加权平均一下大家给出的数字就得到最后的目标价值了。当然这样得到的数值可能比真实值要高一些也可能比真实值要低一些,但我感觉这样得出的结果会比较客观并且容易让人接受。
通常意义上讲,一家好的公司应当同时具备较高的净利润率和ROE。ROE水平反映的是企业运用股东投资产生更多利润的能力,反映了企业的整体获利能力和获利水平。而净利润率体现的是企业单位销售收入所带来的净利润水平。
从国际上来看,以银行和保险为代表的金融类企业普遍拥有较高的ROE,但是净利润率水平相对较低。而非金融类企业中,信息产业在净利润率和ROE方面领先。消费类和医药企业的净利润率也有较强优势。而原材料和公共事业等行业净利润率较低,ROE水平也不甚出众。
虽然ROE和净利润率是判断企业好坏的重要指标,但如果把它们作为确定估值水平的参考指标,显然不够全面。一家企业要想获得较高ROE和净利润率,既需要通过商业模式实现高定价权,也需要通过内部管理提高运行效率,但这两个目标往往存在矛盾和冲突,比如提高定价水平,可能会影响到销量。企业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将会直接影响企业估值。
在ROE和净利润率两个指标的考察中,ROE指标往往更重要。如果仅仅是净利润率高的企业,大多会被给予中性的估值;如果企业仅仅是在运行中保持了较高的资产利用率,ROE很高;但该企业如果没有较高的定价能力,净利润率较低,该类企业通常只能享受较低的估值,因为市场对于这类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持续存疑,担心外部环境变化会使得ROE水平下降。
最理想的状态是具有较高盈利能力,既具有较高定价能力,同时ROE水平也很高。对于这类企业,往往会给予较高的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