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是什么五行?
《说文解字》有曰,“陈,犹列也”,故从禾从申,意为将一捆束的稻禾排成长串的样子。 由此可推测,“陈”为火行。 许慎没有言及“陳”“陳”二字的区别用法,但通过字形可以看出二者差别极大——一个左“禾”右“申”,一个左“黍”右“阝”(fǔ)。 根据《说文解字注·禾部》可知,古代的“黍”与今天的黄米饭“黍”不同,更接近于小米,是古代北方常见的主食之一。因此“黍”也是火行的象征物;而在古文字中,“阝(fu)”即为“阜(fu)”,是土行的象征符号,故而“陈”为火行。 再结合其表音特点来看,“陳、陳”本是一字,“耳刀”表示发音部位在双耳之间,而“阝”表示发音方式是从阜发出。
根据周祖谟先生的考证,上古时期(先秦)人们发“陳”这个音时一般读作“ch’en”,至秦汉时才变为“chen”,所以“陳”就是“陈”的本字[1]335-340。 而后世的很多学者都认为“陈”为俗字,因为“陈、陳”本为一字,且“陳”从“阜”声,符合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声旁规律,那么为何古人不用“陳”而用“陈”呢?周祖谟先生认为这是由于汉代以后“陈”已经发展出新的含义(如“自陈”之意),为了防止误书才改用“陳”的。 周先生说得很委婉了其实——“陈”“陳”二字本是同字异体关系而非俗非正,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时代的发展导致该字的形义相脱离,需要区分使用罢了。 但笔者认为还有另一层原因。
《康熙字典》中有载:“《篇海》,俗‘陳’字作‘’‘’’’”,即把“陳、陳”都写作繁体的“陳”或“陳”。 这说明清代还有许多人都不知道“陳”“陳”的区别,而且此例也见于《玉篇》等文献之中,那么笔者怀疑“陳”作为俗字是近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