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里巴人指何生肖?
下里巴人是屈原的作品《楚辞·九章》中的一篇,这篇作品通过刻画一人流浪异乡的孤苦伶仃的士人形象,抒发了作者怀土思君、悲悯苍生的情怀。 《下里巴人》一开篇便渲染了环境氛围:“下里巴人,国中属而歌兮。”这八个字写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而且还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人物画面:在楚国都城郢城的大街上,一个流浪的士人边走边唱。接下来,诗中用了一个“忽”字,将那个流浪者瞬间变换的凄清孤苦的场景描绘了出来——他忽然变成了一只孤独的大雁,在天地间自由地飞翔:“徒留后足兮,蹈空虚。” 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充满了文学美感——“下里巴人,国中属而(一作‘相’)歌”,这里的“而”表示并列,意为街上都在唱歌;“忽”和“踏”都是动词,连用表达了时间的飞快流逝,给读者一种“时光如梭,瞬息万变”的感觉;而且两个句子均为对偶句式,整齐流畅。
不过,《下里巴人》最感人的地方在于它对贫贱者心理描写的深刻细致。诗人用“鸟飞返故乡兮,还故墟”“魂乎归兮,无咎毒兮!”写出了流浪者内心深处的希望与挣扎。尽管他在他乡受尽了饥寒交迫之苦,但内心的骄傲告诉他绝不能沉沦下去:“思妇唱兮,求女乐兮。”于是,这个士人不停地唱着赞美家乡的歌曲,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回到故地。
生肖羊
“下里巴人”,经常连用,其实是古代楚国两支比较通俗的曲子,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与“阳春白雪”意义相反)。
下里巴人从它字面的含义来说应该是楚地的鄙陋之人。古代称楚国方言为下里巴人或下里。“巴”的意思是“陋”、“卑下”。“下里”是楚国方言,引申指鄙俗的音乐和民谣等。《后汉书、南蛮传》注引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楚国之俗,畏鬼而信巫……迎新神用荆舞,送陈神用巴舞。”巴舞就是巴地流传的一种巫舞。
战国时楚国的著名人物宋玉,曾经写过一篇《对楚王问》的散文,写一次楚襄王问宋玉,你是不是在文才方面有什么不足?或是行为上有什么不对?不然,为什么大家都不太喜欢你呢?
宋玉就以这篇答词来表达他的思想。在这段答词中,宋玉就提到“下里巴人”。他说,臣尝作《招魂》、《九辩》,诵之于先王之前,而先王不说。然做《下里》、《巴人》则国中歌而和之者数万人,做《阳春》、《白雪》则歌而和者数十人,做《引商》、《刻羽》、《杂糅》、《流征》则和之者不过数人矣。从这段引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宋玉所说的《下里》、《巴人》是一种易于流传因而为大家所熟悉而易于应和的乐曲。
后人把宋玉答楚襄王的话概括为成语“下里巴人”,后来就借指通俗的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