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的肖读第几声?
用现代汉语来标注古音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古代汉语音变化相当复杂,不是现在能简单标出来的。但古音的确有平上去入四声,还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调类。 那这跟肖姓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大着呢! 古人命名很喜欢用反切法,就是取两个字互相拼切,得到一个发音。比如“李”这个字,《广韵》里就说“李,古历切。”“历”字在《广韵》里的读音是“历,力吏切”。这样切出来的字的读音,是比较准确的。当然也有失误的时候,不过失误的概率不高。
但是反过来,用一个字给另一个字作反切的就未必准确了。尤其在古代,很多汉字没有统一规范的字形,不同书里的同一字形体有时会有差别,这样的情况下用一个字反切就不一定准了。而“肖”字就是这样。“肖”在汉代的字体跟“笑”差不多(参见上图),所以汉朝人用“萧”字给“肖”字作反切,肯定是有问题的——萧怎么切肖?后来人们发现“肖”字右边的偏旁笔画越来越多,字形越来越像“秀”,于是开始用“秀”字来切“肖”。这种切法一直延续至今。 但是用“秀”切“肖”的问题在于,上古时代大多数称“肖”的词都和“秀”无关。这些词绝大多数都来自“消”。例如: “萧萧”(草茂盛的样子)——“销萧”之省。 “萧萧”(草木茂密的样子)——“消肖”之省。 “萧墙”(宫墙)——“消墙”之省。 “萧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消然”之省。
那么,从“萧”到“肖”的变化到底是哪一时代的方言变型呢?我目前找不到足够的证据。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种变型不是发生在中原地带,因为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没有显示这个变化的字。我的猜想是这个变化是从吴楚之地开始的,然后向四周扩散。因为用“肖”字作反切的典籍大多出自吴楚之地或者其周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