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是中国的吗?
“别墅”这个词,是个外来词。 “墅”最早指用树木遮蔽的住宅,本意是指古代贵族居住的房子。 《战国策.魏策二》:“臣里父老皆尝从我游,莫不见臣宅小。”
注:“今谓私第曰‘家’者,古谓之‘宅’;谓府邸谓之‘居’者,古谓之‘坊’也……言宅则必曰‘我家’、‘此我宅’云。” 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一曰宫中有市曰‘馆’,馆,客舍也。”“一曰屋舍,人君之所处曰‘宫’;以舍宅名官署曰‘府’;私第曰‘宅’”。可见,古代的“宅”有“大”的意思——比如皇帝住的叫“皇宫”,高级官员的招待所“驿馆”。 但古人说的“宅”,其实和我们现在的“宅”意思差得远呢。他们说的“宅”其实就是“房子”——和“室”一个意思,都是房屋的意思。
直到唐朝,还保留了这个传统。张鷟的《朝野佥载·卷四》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是一伙强盗抢了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男主人苦苦哀求抢劫犯放过他的妻妾,别伤害她们的青春。结果这些强盗却非常绅士地答应了:“但请夫主自去,吾等绝不相扰。” 宋朝以后,“宅”才开始表示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别墅了。
明朝时候,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别业”、“别馆”,这相当于今天有钱人盖的别墅。清初吴伟业写了首诗,题目就叫《别业》——“买得山阴数亩居,绿阴清昼罢闲居。”(吴伟业是扬州人) “别业”、“别馆”盖起来了,配套的服务业也得跟上吧,所以后来又有“别部”、“别驾”之类的官职出现,专门负责管理这类新兴的有钱人聚居区。 清人写的《桐桥倚棹录》中记载了苏州富人所住的地方:“园亭之胜,惟惠山竹坞、盘门之五柳居、钱家滩之访梅园、浒溪亭上之仰山堂、木渎之盘谷、灵岩寺前之万景园……” 其中“竹坞”的“坞”字还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这种别墅在苏州地区普遍被称做“X坞”,而上海等地却称为“X庄”。这跟读音有关——苏州话“wù”与普通话“zhuò”接近,因此写成“Zhuō”,而上海话“zuò”,因此写成“Zu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