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三不四指什么生肖?
“三”字的意思在古代文献中解释为“阳九之厄、五刑之属,皆三百日也”(《礼记·月令》);“四”的意思是指“阴阳之变,凡七十候也”(《礼记·月令〉郑玄注) 也就是说,“三”是阳数之中代表天数的,而“四”是阴数之中代表地支的;它们分别处于上、下两个不同的方位,所以成语“不三不四”的意思是极言其数之不多,同时表示这两个数字接近于中间位置,因此引申出“不正派”之意。
这个关于“三”和“四”的说法来自汉代的纬书《春秋繁露·卯卯》: “何谓日月之行有周交?曰:春分以后,白日逐之,月光终在日下方,至秋分后,日暮随之一日千里,月光亦渐东北,此月行疾,故日有‘阴历’之称。冬至后,月行渐北,日光南照,至夏至后,月行东南,此月行之徐者故日复有‘阳历'之称。”“春正月建寅,万物始生,日在东陆,月在东北,日之行有旧轨矣,月之行有方隅矣,所谓‘周交’者,正月建寅,十二月建丑,二月建卯,如此顺次而行,每月相交。”“是故三月而得甲午旬中己未之日者也。五日而得丙戌时者,一日与五亦复相配,阴阳之义更焉。”
从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古人是把“三”和“四”分别赋予“阳”和“阴”的含义并在“月行”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宇宙理论体系,这和我们今天所学的科学知识是完全不相干的。这个体系中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每个月再分成“上中下”三部分,每部分又分“阴阳”两气,每天划分为“初、正、下”三个时段,每个时段又分“阴阳”两种状态……于是二十四节气便由此而来。在这个体系中,“四”总是代表着稳定、有序的状态,而“三”则常常代表阴阳变动的不定之数。所以“三”和“四”的搭配就有了“不定之数”的意思,如“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这里的“三”不是实数而是多意的虚词,和“四”构成动宾结构表示动作的频率,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常/时常”之类。
这种用法在今天已经很少见了,但在一些古典小说中仍可见到踪迹——如果读者熟悉这一用法的话。比如《水浒》第二十四回描述武松打虎后: 武松道:“却怎地倒忘了我!我要你奉承我,却在这早晚出来迎我。”张青道:“哥,你错怪了我。昨日因来早些儿,知县叫唤应诺,尚未出来。今日已是晌午,知县尚未起身,如何敢去打搅?”武松道:“今天且饶恕了你这厮!”张清道::“哥哥,怎生拿他?”武松道:“我自有个道理,教这厮受些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