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丑怎么写?
“牛”字的古字形,像一头小牛。《六书故》中说它像“曲角牛”。这种写法与今天写“牛”字很像。 汉代画像石中的“牛”字,是后世“牛”字的基本形。 从汉到隋唐,“牛”字都是这样写的。宋元以后,“牛”字下部的笔画开始有省略,但写法仍不尽相同。清康熙年间编撰的《字汇》中收录了24种“牛”字写法,而雍正年间的《字典》里则收录了30多种“牛”字写法……近代流传下来的字书中,“牛”字写法少则有十多二十种,多则三四百种! 那么,这些不同的“牛”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古人的字体是没有严格区分偏旁部首的,许多字可以任意组合。比如“示”“辛”“牛”三字,可以组成“祀”“祠”“禋”“牺”“牷”“骍”“牸”等字;“言”“辛”“牛”又可以组成“诒”“贻”“彝”“彜”“耆”“嗜”等字。
由于“辛”和“牛”的字形比较像(都是“横、竖、撇、横折”四个字根),所以许多字带有这两个文字部件时容易混淆。例如现代汉语中“词”与“痴”二字,古音全为“ci”,且都为“辛声”;又如“辞”“雌”“斯”三字,古音均为“si”,而且都有“牛声”。因为字形复杂,古人便采用简化字形的办法来解决笔误问题——“用简省来惩罚疏忽者”(梁启超语)。这就是各种繁简不一的“牛”字层出不穷的根源。 有趣的是,在古代“牛”字虽然写得五花八门,但是用来书写现代汉语中的“牛”字却是从宋代才开始出现的。在甲骨文、金文以及战国古文里,“牛”字均被写成左右结构的形状,就像现在的“升”或“秀”字。直到小篆体出现后,“牛”字才变成上下结构——这一形态一直延续至今。